觀點投書:國會評鑑,填鴨式教育下的遺緒?

2019-09-27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對立委表現進行量化式的評鑑,當遊戲規則被掌握時,恐怕到最終人人都是優秀立委,鑑別度何在?圖為立法院議場。(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認為,對立委表現進行量化式的評鑑,當遊戲規則被掌握時,恐怕到最終人人都是優秀立委,鑑別度何在?圖為立法院議場。(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明天的會需要到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報告委員,明日是單獨一次會,不到的話,國會評鑑會扣分,如果想拚優秀立委,就得來簽到,但七點簽到後就可離開。」

「好,那請司機七點備車,我簽完要趕快回去跑攤…」

作為一名國會助理,類似的對話,已成為工作間的日常,屢屢看著委員們為了簽到一事而往來奔波,遑論由國家支應的高鐵費用高昂,單純只是覺得這種「為簽到而簽到」、擺明形式主義的作風,實在令人莞爾。然無奈的是,偏偏就是有國會評鑑團體,將簽到記錄作為考核的標準項目,讓如此幾近荒謬的怪誕事,頻仍的上演著。每每看著新會期甫開始、國會評鑑團體公布優秀立委的頒獎典禮上,獲獎委員們手拿著獎狀、沾沾自喜的模樣,更令人不忍卒睹,何時掌管台灣國家政策脈動的立委諸公們,諸然變得像小學生般、以考試考一百分而自我滿足呢?又這種拿獎狀等同於優等生的行徑,某種程度,難道不覺得與過往台灣備受詬病的填鴨教育如出一轍嗎?我們真要讓這樣的遺毒,蔓延至國會殿堂之上嗎?

誠然,站在一個客觀公立的評鑑團體而言,訂立相應的審核標準確有其必要,然這些一字排開、悉數以量化作為評量項目的KPI模式,其實看在助理的眼中,根本就是復刻當過兵男孩的共同記憶:「一切都是可以做出來的。」坦白說,評鑑團體與立院之間的互動管道相當暢通,屢屢會來到立院與助理們座談,因此,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助理之間拱委員搏優秀立委的「葵花寶典」:譬如,缺少法律提案,就隨手編寫所謂的「垃圾提案」,僅僅修改現行法條中的單位名稱或若干字眼,又或從既有法規中挑出有罰則的條文,在沒有立論根據的罰則上做調整,便得以濫竽充數的作為評鑑案源。或許評鑑團體確有注意到類似的歪風,但在不願介入委員提案權限評判的前提下,也僅能概括接受這種為提案而提案、純粹衝業績式的做法。我直是想問:類似的法律修正案,除了領獎狀的用途外,究竟對全民有何益處呢?

20190924-立法院院會,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行政院長蘇貞昌、勞動部長許銘春備詢。(盧逸峰攝)
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備詢。(盧逸峰攝)

在國會評鑑結果普遍獲得立委的重視後,整個立法院的各委員辦公室,就像是座KPI工廠,盡皆朝著每會期的桂冠邁進。不可諱言的,此舉大大提升了立委著重在國會問政的比重,也符合著評鑑團體自許以「憲法所賦予的職權」在監督立委職責。然而,在葉宜津、李俊俋等多次榮獲優秀立委,卻在黨內初選中落敗的案例看來,不禁令人反思:將立委職責做到盡善盡美,顯然並不足以成為連任的保證,少了在地方勤走的痕跡,同樣可能遭到選民的揚棄,證明了國會評鑑團體未能深刻的體認到:從現實面來,比實踐憲法更為重要的,是人民的賦權,「選不上,沒得選,再優秀亦枉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江欣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