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南向?舊南向?別再讓南向成為一場秀

2016-10-12 06:20

? 人氣

新住民過年,中和華新街封街,展現異國多元風情。(陳明仁攝)

新住民過年,中和華新街封街,展現異國多元風情。(陳明仁攝)

新政府上台前,大張旗鼓地端出許多政策牛肉,諸如新南向、亞洲矽谷、長照2.0、年金改革等等,然而上台後,卻遲遲提不出更詳盡的內容,計劃逐漸淪為口號,也讓不少期盼改變的台灣民眾感到不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近日來備受矚目的新南向政策來說,新南向辦公室空有軀殼,卻毫無執行力,遲遲拿不出具體內容。相關部會迫不得已只好自行想辦法生政策,東拼西湊,由國發會統整,勉強在今年9月5日提出為期4年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如此草率且匆促,不禁令人懷疑,這樣的新南向政策能夠對症下藥嗎?新政府準備好了嗎?以下就幾點論述筆者的擔憂。

別誤會了,南向政策一點都不新

首先,要跟大家說明的是,新南向政策一點都不新!過去已有多篇文章論述指出,前幾任政府早已幾度推展過類似的經貿政策,原則上都是鼓勵企業加強對東南亞市場的投注,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然而過去的南向政策皆恰逢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企業不買單,執行成效不亮眼,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小英政府上台後提出的南向政策,充其量只能說是「再版」,「新」意有限。檢視「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後可知,計劃強調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然而這些面向全部都是過去政府有在做的事情,新政府不過是再多砸了42億在類似的計劃上面。

比如,過去教育部曾辦理推動新住民母語學習內政部曾辦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新住民及其子女培力及獎助學金計畫、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等,這些都和教育部在今年9月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多有雷同之處。

退一步來說好了,國發會表示,本次南向計劃不同於過去的「新」意,在於強調「以人為本」,著重「人才交流」與「人才培育」。確實過往的南向政策太過於強調經貿交流,在「人」的部分琢磨不深,然而,很可惜的是,在本次南向政策當中,筆者依舊看不出政府的決心。

不友善的環境如何「人才交流」

根據統計,我國新住民人口數從2004年底33.6萬人,激增到2015年底共50.9萬人,以大陸及港澳女性配偶最多,其次是越南、印尼等東南亞籍。新住民第二代就讀各級學校人數,已逾27萬人,其中有5成為東南亞新住民的小孩。2015年東南亞籍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學位生與非學位生)來台留學數量為2.8萬人,佔境外學生總數的25.4%。東南亞外籍移工也在今年達到60萬人。十幾年來,東南亞籍新住民人口數激增,多篇研究卻仍指出,臺灣民眾對新住民的態度變化不大,偏見仍然存在。

研究亦指出,有六成的新住民認為自己在職場中會被歧視,也有54%的新住民發現自己在工作福利上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另外還有職場歧視,如有外籍配偶找工作卻處處碰壁,之前即有知名烘焙連鎖業者以「我們不用外籍新娘」為由,拒絕外籍配偶求職。

前陣子印尼移工遭僱主性侵事件,在印尼、台灣兩地引起一片譁然,重創我國形象;外籍移工遭仲介剝削,其劣質的生活環境與血汗的勞動條件,屢屢引發外界關注。來台工作的外籍移工、或嫁到台灣來的外籍配偶,普遍面臨歧視,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在新南向政策裡面隻字未提。

如果我們的移工環境如此不友善,且對東南亞依舊充滿歧視與排斥,我們怎麼吸引東南亞人才來台?這些人才培育完了有多少比例會想留下來?怎麼期待這些已在台灣深根的新住民會成為我們新南向的夥伴?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20160705-SMG0045-036-外勞抗議仲介。(李振均攝).jpg
不友善的移工環境,如何創造好的南向政策?圖為外勞抗議仲介剝削。(李振均攝)

缺乏師資如何「人才培育」

再者,人才培育,仍有幾個層面得謹慎思考。

從青年培育的層面來看,學會語言、了解東南亞文化是人才培訓的第一步,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當中也有提到這一塊。然而在這當中,政府卻缺乏對東南亞語言教育的推廣思考,這些方針包括目前台灣的東南亞語言與東南亞學系教師,每年預計培育多少東南亞語言教師,是否有短中期的培育目標,上述相關配套在南向政策中都付之闕如。

在新二代母語培育部分,教育部訂定12年國課綱總綱,自107學年起,即後年9月開學後,東南亞語將比照閩、客、原住民等本土語言,都列為國小語文領域的正式科目,學校若有新二代想學母語,就要開課,每周上一節;國中東南亞語仍只是選修課。第一年只有小一上路,教育部預估,師資需2664人,將所有移民署、各縣市已培訓的2386名母語教師算入,還缺278人,未來小學各年級都要學習東南亞語,師資缺口恐怕會更多。如何補齊師資缺口,以及台灣有這麼多的新住民,多年來卻遲遲未能培育足夠的母語教師的原因為何,在新南向政策也未提及。

此外,已在國內紮根許久的新住民,也應是我們妥善培育的人力資源之一。少部分新住民雖有博士學位,但八成學歷等級僅止於國中程度。政府除了廣開識字班、生活適應班之外,未來如何協助新住民取得中等學歷,甚至高職或大專院校等學歷,鼓勵新住民提升自我,一方面改善其在就業市場上弱勢的情境,一方面也可以成為我們新南向政策的夥伴。這部分也沒能在新南向政策中看見。

新南向政策教育論壇。左起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陳維海,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
新南向政策教育論壇。左起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陳維海,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李振均攝)

規劃完善的多元族群政策

草率拼湊而出的新南向政策,缺乏整體架構與通盤思考,以及對過去政策執行成效的總體檢,仍然停留在舊思維,沒能提出俱有新意、對症下藥的南向政策。就像蓋房子一樣,還沒將地基紮好、紮深前,就急著蓋上頭的房子,結果可想而知。

在新南向政策之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更全面、更友善的多元族群政策,完善對新住民的「融納(incorporation)」,促進多元族群間的認同。過去有關新住民的輔導政策,皆散落在不同部會當中,缺乏整合,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部會各行其事,造成的結果即是新住民在台灣的困境依舊、歧視仍然嚴重。新政府若有心落實「以人為本」,應先營造尊重多元文化與接納差異性的社會,再進一步建立良善的人與人關係,深化與不同國家間的情誼,以此作為新南向政策的出發點。

規劃一部完善的多元族群政策,對現況總體檢、落實對新住民的融納、促進人民對跨國文化及族群的尊重與理解,以此為基準的新南向政策,才俱有厚實的根基,且力道十足。

*作者為上班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