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場斷交危機,中共與蔡政府的雙簧大戲

2019-09-28 05:40

? 人氣

蔡政府擔心斷交成為選情的震撼彈嗎?答案恐怕也是不。即便外交危機勢態洶洶,猝不及防,其同樣有辦法透過成功的公關政策借力使力,將危機「出口轉內銷」。(資料照,盧逸峰攝)

蔡政府擔心斷交成為選情的震撼彈嗎?答案恐怕也是不。即便外交危機勢態洶洶,猝不及防,其同樣有辦法透過成功的公關政策借力使力,將危機「出口轉內銷」。(資料照,盧逸峰攝)

繼美澳相當重視、具高度戰略價值的索羅門群島與我國斷交,吉里巴斯也隨後宣布中斷與我外交關係。兩邦交國相繼與我斷交,台北與北京兩當局目標不一、價值迥異,但卻前所未有的獲益於同一場外交危機。負責任(Be Responsible)一詞,表面簡單,卻是知易行難,兩岸掌權者卻通通在有恃無恐的有限認知下追求短期利益,將兩岸情勢拽向無盡的衝突螺旋。

追根結柢,在這樣的危機循環中,是誰受益?又是誰受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0811-托福官網將台灣列為中國台灣。(取自托福官網)
北京獲益,一如受中共強迫改名的外企不會因臺灣強烈抗議而重回原本名稱,風頭一過,當"Taiwan, China"的既定名稱成為事實。(資料照,取自托福官網)

北京獲益,一如受中共強迫改名的外企不會因臺灣強烈抗議而重回原本名稱,風頭一過,當"Taiwan, China"的既定名稱成為事實, 除對國際政治較有深入了解的外國朋友,長期的名稱露出極有可能影響國際社會對臺灣政治地位的基本認識。長久論之,臺灣與香港何異?恐成為外國朋友面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第一個存在的前提性疑問。是好是壞?當然不利於我國的外交形象宣傳。

同理,中斷正式外交關係的邦交國恰如斷了線的風箏,縱因內部政治危機或政府換屆而對舊有外交政策改弦易轍,重建與中華民國邦交也全然不會是可能採行的選項之一。若以「臺灣」作為主體的國家地位未於國際關係的互動中發展與受承認而凸出,失去邦交國的打擊就是對外關係經營的不可承受之重。

對北京來說,兩岸問題最棘手的部分絕非實力問題,實力可以靠發展,但法統及歷史話語權,在肇建至今一百零八年的中華民國仍屹立於臺灣地區的事實面前,中共沒有逃避空間。打壓固然有北京一貫性的恫嚇思維,但奪邦交國的意義絕不僅於施壓,而很大程度帶有鞏固共產黨執政正當性、侵蝕中華民國的歷史話語權與完整取得中國代表性的象徵性意義。

政權正當性穩固化的過程是政策方向與民眾回饋的循環,在內政議題上,國際社會當前所質疑的監控式管理,或可被認為是一種惡性循環的典型。因為無法確定不安定因素對社會穩定所帶來的潛在危機,於是強力的指導原則透過垂直龐雜的官僚體系產出了一系列過激、一刀切或有違民權概念的政策措施。

然而,在歷史論述上,中共始終希望透過自動開放、功過並陳的要領來促成正面循環。在基層民眾普遍對當前中國大陸的政經制度並無太大反抗聲浪的背景下,主動扶正長期偏頗的歷史描述或能更穩定掌握民眾的感受。具體而言,當國民對社會政經制度的接受度較高,其對於有功有過的歷史論述也有較高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對當前體制的滿意也會產生合理化歷史的外溢效應。

因此,對岸的論述逐漸調整為「中華民國不是禁忌的符碼,但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自1949年以降即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的政府繼承(Succession of Governments)所取代。」然而,倘北京的共產黨政權自1949年即因有效統治中國大部分疆域而完整繼承中國主權,至1971年台北當局受迫退出聯合國前,中華民國仍擁有中國席次的合法代表權,更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事實該如何解釋?再視如今,仍隔海屹立於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又該如何解釋?


就此,1982年日本法庭對光華寮案的判決曾依據兩岸政府仍隔海分治、台北當局仍實質統治台澎金馬之事實,指出中共的繼承,本身仍是一種不完全繼承(Incomplete Succession),並未完全繼承國民政府的對中國的完整主權;馬總統於任教期間,亦曾於課堂肯認此說。此一說,或可視為馬政府時期「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理論來源。

時至今日,許多在海外所遺留的歷史資產,含括抗戰時期的集體記憶、國軍遠征軍的足跡、囊括清末不平等條約文件的中國歷史古文物與海外僑社的認同與支持,不是收藏於台灣便是仍與屹立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有緊密的連結。當前中共即便在外交承認上遠勝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但這是經貿、軍事等現今國際格局下綜合實力的中國,談到文化與歷史上的中國,中共亦清楚,由國民黨帶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才是銜接清末的主要論述者。顯而易見,當今仍有效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實是中共在掌握國族與歷史話語權上的硬傷及芒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縱然,當代國際法的有力學說主張,他國的「承認」並非構成國家的要素,但可嘆的是,國際政治之實踐卻現實不過(資料照,AP)

縱然,當代國際法的有力學說主張,他國的「承認」並非構成國家的要素,但可嘆的是,國際政治之實踐卻現實不過,「與他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作為實踐方式的「承認」卻往往是一國作為主權國家的有力證明。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共和國,從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建立至今已一百又八年有餘,仰賴先輩屢仆屢起的奮鬥精神,而能從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的危殆之際走出一條榮光之路,拓展了穩固的實質外交關係。對於中共而言,既然領土、常住人民、政府等要素上皆無法於短期之內滅中華民國於本,國際關係的互動模式給了中共最清晰不過的明引—剝奪外交關係的承認來絕中華民國於法理之根。

經貿與軍事實力的存在事實可以透過差距邊緣化臺灣、去了的民心可以收買,但被剝奪的法理基礎很難重整,把「國家統一」作為政權維繫根本的中共細膩如此,不得不令人驚懼與戒慎。

綜此,為何邦交國不能掉?正如外交界的老前輩一再呼籲,臺灣化的憲政秩序雖非不可,但全然拋棄近代史的話語權力,白白奉送兩岸關係中最為強力的武器,不僅不務實,更是自廢武功,恐要正中中共下懷,如何能不憂?

當然,太平洋島國的地緣戰略價值或亦是中共的重要考量,惟此面向尚須另起篇幅研析,在此以釐清中共對台方針的真實用意為主軸,先行略之。

視角轉至臺灣方面,毋庸置疑,蔡英文獲利。北京難道不知道此時動手有助民進黨明年選情?2016總統大選前的子瑜事件成為壓垮國民黨選情的最後一根稻草,今年年初的兩岸文告大戰令蔡政府民調由黑翻紅。此外,已逾三月的香港抗爭更明顯不過,中共與港府對抗爭民眾的強硬姿態與手段,除令蔡政府的支持度再次上升,也讓「一國兩制」在臺灣再無市場。

蔡政府擔心斷交成為選情的震撼彈嗎?答案恐怕也是不。即便外交危機勢態洶洶,猝不及防,其同樣有辦法透過成功的公關政策借力使力,將危機「出口轉內銷」,左一句「不會屈服」、右一句「一國兩制」,即便中華民國的主權價值與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威脅,但因為「實乃中共打壓」,臺灣人要團結起來於下次選舉中展現決心、正告北京。外交失血,小英補血,北京送槍,小英撿槍,沒有意外,一氣呵成。

另一常見辯護,更堪發噱,「斷交更見中共對台打壓,請朝野同心砲口對外,國民黨不該檢討蔡政府」,在國家安全危機面前,國內的輿論方向卻執著於對岸打壓、中共要負責,完全顛覆常人對政治邏輯的想像。試問,「中共」是我國哪一個政府機關或單位?如何究責?

責任政治作為我國憲政秩序中具有本質重要性的原則,選民透過選舉賦權,政府對我國外交內政負起政治責任,就有利不利因素綜合考量,擬定政策綱領並具體執行,並由政黨政治與全民監督檢視成果。中共打壓難道非可預見?非我國對外關係經營的最大隱憂與負面因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捨既有政治互信基礎不就,視學者與專業人士一再呼籲的避險政策(Hedging)與戰略開放(Strategic Opening)猶敝屣,今外交利益的嚴重斲傷之責竟可以外敵因素推諉拋卸,「政府有能,人民有權」精神何在?
 

甘比亞總統賈梅(Yahya A.J.J. Jammeh,右)訪台時,總統馬英九熱情接特。(取自總統府網站)
馬政府時期,甘比亞的烏龍斷交,在野的民進黨力抨馬政府的「外交休兵」成了「外交休克」,理直氣壯興師問罪,可又與今日同一標準視之?(資料照,取自總統府網站)

就此邏輯,當年我駐聯合國大使周書楷見阿爾巴尼亞的「排我納匪案」通過已不可逆,主動宣布退出,實乃中共聯合排擠所致,何以綠營仍執捉為話柄至今?馬政府時期,甘比亞的烏龍斷交,在野的民進黨力抨馬政府的「外交休兵」成了「外交休克」,理直氣壯興師問罪,可又與今日同一標準視之?

當然,今藍營競選團隊若仍抱殘守缺式地主張「兩岸和解是外交的唯一真理」,衡量國際局勢與中共對台戰略之深遠,只怕也有不切實際與過度去脈絡化的風險。惟執政黨的外交敗績,在野黨不僅不得抨擊,還成為受檢討的對象,「監督在野黨」的輿論亂象,大概也是舉世稀罕。如果「對岸打壓」是執政不力的阻卻責任事由,對外關係經營何不組個「嗆聲委員會」或「交罵部」即可?當理直氣壯成了規避責任的正當化事由、當掌權者有權無責,究是人民之幸還是人民之禍,國人不可不思。

觀察兩岸三地這種「北京送槍、小英撿槍」的輿情循環,若要言明年蔡勝選的最佳推手,非林鄭首坐頭位,也是北京親手促成。如今街談巷議與公眾輿論更是句句不離「亡國感」派生的義憤填膺,一而再、再而三的通例連基層民眾都琅琅上口,市井小民尚如此,北京又豈會渾然不覺?進一步言,如果北京真要扶持國民黨,又何必棒打臺灣,使一貫主張兩岸休兵的國民黨於議題設定上為難?

譴責當要,但一味亟言,北京只會促使臺灣人更團結,更使民進黨繼續執政保衛臺灣,是北京真的太傻,還是我們把北京想得太傻?如果北京不再在意臺灣選舉結果,臺灣人的危機意識,恐怕須比當今執政黨強灌的選舉式亡國感還要緊迫。

對岸干預我選舉的風聲未曾中斷,甚已成為部分選民的既定認知。海峽另一頭,國台辦自然是嚴厲駁斥,猶記當時瀏覽大陸網路社群,在一帖官方帳號新聞轉推的回應欄,看見了受不少對岸網民稱道的評論,至今仍心有顫慄:「如果明年蔡英文真的當選連任了,那就是大陸干預成功了。」斷交危機,北京到底助誰幫誰?

至於誰受害?不消多說,中華民國受害,不僅遭中共剝奪法理價值,於臺灣更是成為蔡英文「國王的新衣」,斷送外交關係者成為「中華民國臺灣」的守護者,甚是莫名。按蔡英文近來的外交方針,似已將中華民國與臺灣做綑綁銷售,中華民國挨打,臺灣豈能無唇亡齒寒之憂?中華民國遭對岸打壓邊緣化,臺灣卻能獲得更多國際支持,邏輯何在、又支持在哪?

爾虞我詐、強制性手段與政治算計給不了兩岸、甚至東亞局勢一個和平的前景,海峽兩岸當權者,卻不約而同著眼短期利益而有恃無恐。恃強凌弱、以大霸小,中共傲略「惟仁者能以大事小」的謙遜態度,是為「不仁」;蔡政府同樣將「小國不能不智」的務實態度拋諸腦後,暴虎馮河、自速其禍仍大打悲情牌,是為「不智」。大者不仁、小者不智,兩岸為政之道倘皆蠻橫驕矜、短視近利,不負責任如斯,干戈又起,最終受害還是黎民眾生。

一場外交危機,以中華民國之存續為祭品,中共與蔡政府同時獲利,差別僅在利益面向不同。我國邦誼僅存十五卻也仍有十五,兩岸不循善意交往,中共與蔡政府的雙簧大戲,還會一搭一唱地上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此乃孫子兵法中的名句,人人琅琅上口,但在我國日益嚴峻的兩岸與外交領域,國人真有細思,孰敵孰友,危機何在嗎?

*作者為台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