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經濟學人:全球暖化無庸置疑,但人類還有這些路可走!

2019-09-25 08:10

? 人氣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加劇(AP)
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加劇(AP)

《經濟學人》也說,南極冰芯留下的紀錄證實阿瑞尼斯的假設沒有錯,冰河時期與間冰期的溫度差距,大部分源自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多寡,間冰期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冰河期高出1.45倍,但全球當前的二氧化碳濃度卻已來到間冰期的1.45倍,「若從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角度來看,如今的世紀與18世紀間的距離,就如同18世紀和(萬年前的)冰河時期間一樣遙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地球大氣上一回達到與今日相同的二氧化碳濃度時,地表均溫比現在還要高出3度,格陵蘭的冰山還是「青山」,南極洲甚至有部分地區被森林所覆蓋。

1970年代迄今,每10年都比前10年更加溫暖

由於溫室氣體並非影響地表氣溫的單一因素,水氣、氣溶膠(aerosols)與聖嬰現象都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子,加上化石業者不遺餘力遊說,使得許多人對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的理論存疑。

但《經濟學人》強調,即使排除了自然情況下的溫度變異,1970年代迄今的每10年都比前10年更加溫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C,人類活動對升溫的影響已無庸置疑。

《經濟學人》也說,造成全球暖化的並非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速率,而是氣體的總量,即使各國從現在開始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無法阻止升溫趨勢,只有當溫室氣體濃度不再增加,暖化的腳步才會停止。

若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1.5°C目標,則必須在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零增加」前景,也意味著必須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削減至目前的一半。

達成2050年零排放目標,我們該怎麼做?

德國民眾變裝參與「全球氣候遊行」。(美聯社)
德國民眾變裝參與「全球氣候遊行」。(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風力和太陽能如今已佔全球總發電量的7%,若要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須達到總量的50%,且必須能應付全球不斷成長的電力需求。不過,將水力與核能等發電方式包含在內後,再生能源發電的所需成本平均而言已低於傳統發電方式。

但《經濟學人》也強調,除了在發電層面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更須著眼於工業生產與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全球汽車只有0.5%是電動車,若電動車所佔比例上升,也代表(零排放)發電量需要進一步增加。

要達成2030年排放減半的目標,代表人類生活得經歷180度大轉彎,20世紀有多麼仰賴石油、煤炭、天然氣發展,如今就必須用更快的速度摒棄這些化石燃料,投資規模也難以想像。而當化石燃料的重要性降低,牽動的不只是經濟生產活動,也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的勢力版圖。

「負排放」與「適應性」

除了倡導削減排放的主流思想,近年來氣候變遷談判場合也出現提倡「負排放」(negative emission)的聲音,例如先大規模種植作物,透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再將生質燃料送進發電廠燃燒,而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則由打入地底封存。雖然這項技術深具野心,卻需要難以估量的土地資源與建造成本,使得可行性打了折扣。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也出現群眾在軍警戒護下,響應「全球氣候遊行」、週五罷課上街抗議。(美聯社)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也出現群眾在軍警戒護下,響應「全球氣候遊行」、週五罷課上街抗議。(美聯社)

《經濟學人》也指出,有鑑於減少排放的進展緩慢,許多人轉而思索開發「負排放」的可能,卻擔憂技術一旦開發成功,反而成為人類能繼續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理由,而不是減少既有排放帶來危害的初衷。

《經濟學人》也強調,即使順利將本世紀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但各國仍須增進環境適應暖化氣候的能力,IPCC也指出,缺乏資源的族群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最低,卻不成比例地承受氣候變遷的惡果,過往借助化石燃料成功發展的富裕國家應協助窮國採取行動對抗氣候危機,而即使增加了適應能力,也無法逆轉已被徹底改變的氣候與伴隨而來的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