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安導讀:如何理解中國皇帝?

2019-10-07 05:10

? 人氣

漢唐間的轉換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化,宋代的皇權歷經五代十國軍人以兄弟、義子武力獲取天下的經驗教訓,獲得權力之後至少在趙匡胤始,開始做得不只是收歸軍事、財政、地方兵權、政治,而是將權力核心緊緊抓在中央,並且強化自身訊息的溝通管道。皇帝面對廣土眾民較龐大的人口,勢必要發展出一套新的管理方式。又宋代的宰相並不是一人,而是應該視為以宰執為主的行政團隊,皇帝的行動並沒有想像的自由。王瑞來曾經討論過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同樣提出「宰執集團」的概念,這樣的形式比較像是共治,皇帝會刻意挑選能夠幫助他處理正事與管理行政官僚。「皇權」與「相權」是相對建構出來的議題,比較接近實情是皇帝與宰執集團共同屬於決策團體,由他們決定政策的風向,實際的狀況應該是「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宋到清,經歷了遼金元等異族統治,清代既是異族統治,又沿襲了部分明代的皇帝制度。雍正年間,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軍機處的創建,皇帝可以事無巨細地掌握臣工言動,權力集中,因而被歷史學者視為中國歷史上皇權獨裁之顛峰。本書的觀點則從皇權與官僚體制互動的模式探討清代統治性質的演變,指出在雍正年間奠定下來的體制,雖然成為盛清政府的運作模式。但皇帝實際上很難以個人的意志運作整個國家機器,仍必須仰賴官僚們的協作,方能貫徹施政作為。然而,官僚體制本身就是一種「制君」的力量。雖然在清代中期以後軍機處與奏摺制度仍舊存在,但皇帝的個人意志卻逐漸隱沒於官僚體制的運作之下,實已非盛清的「獨裁」型態可比,呈現出清朝統治格局的重大變革。

宮廷 宴席(圖/取自網路)
(圖/取自網路)

清末民初的中國,面臨的是一急劇轉變的時代。上從國家型態、政治運作與思想文化型態,下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皆被人們重新思考、檢驗。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自是各方人士的論爭焦點。環繞著「帝制」的諸多討論, 從我們熟知的革命與立憲之爭,延續至民國肇建後的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事件,在在反映了「皇帝」似乎是中國轉入現代國家的進程中,一個難以揮棄的幽魂。從當時各種對此制度的論爭,也進而映顯了「帝制」、「國家」與「社會」在傳統中國內部複雜的關聯和交織互動。

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中國有皇帝,日本有天皇,兩者都是世襲制,中國的皇帝從始皇帝開始,其後建立了朝代共有三十六姓,長命的朝代如漢、唐、宋、明、清,短命的如秦和隋,只有短短十幾年。日本天皇的系譜較為統一,號稱萬世一系,東亞國家也只剩日本尚有皇帝。日本天皇於今年五月退位,新任天皇登基,本書通過中國與日本的比較,了解其中的差異與獨特性,讓讀者更能把握中國歷史的獨特性。

日本德仁天皇夫婦。(美聯社)
日本德仁天皇夫婦。(美聯社)

皇帝不只有一種,我們呈現的方式也盡量以多元的角度呈現傳統中國的皇帝。然而,皇帝雖然已經過去,但仍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二○一八年三月習近平通過廢除國家正副主席的任期限制。此舉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很多媒體都說習近平像是要回到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權力無上限而且沒有任期和時間限制的領導人,的確像個皇帝。對於中國人而言,回到以往的皇帝統治是否是件壞事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本文選自作者主編《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序(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書封 。(胡川安提供)
《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書封 。(胡川安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