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去中國化的台式文革

2016-10-08 06:10

? 人氣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意境深邃。(網路示意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意境深邃。(網路示意照)

民間風行一種說法,舉凡出錯,認為教育出問題。聽到這,欲知其高見時。接著聽到的卻是教育問題本身是儒教本身之問題。聽到這,感到論者,既無知,又愚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黨國威權的教育已確定崩毀,政黨亦多次輪替。然而現今仍有人以彷彿被迫害似的訴諸悲情。實際上,並沒誰遭受迫害。現今人們,有投票自由、消費自由、人身安全之自由,事實上,在臺灣相當自由。但訴諸悲情這點,已成臺灣高喊口號前的起手式,因為彷彿遭受悲情之人所作的,也彷彿會是正義的。然後,因為是正義的,所以可以不擇手段,謾罵詆毀栽贓都無可厚非剛好而已。實際上,這都是假的。

論者多把儒學與國民黨綁在一起,殊不知自古以來,儒學有官方儒學,亦有民間儒學。民間之儒學,是批判性與實用性兼備的儒學。自孔老夫子開班授課後,儒學就一直在民間成長著。以德性民本批判帝王,並穩住家庭人倫之教養。自漢武帝獨尊儒學,儒學被官方化了,並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之三綱作為依歸。說此官方儒學,說此三綱是壓迫的,專制的,可厭的並無問題,這確實是該批判的。重要的是,現今三綱已確定消滅,取而代之則是以老闆為綱,以媽媽為綱,女性主義當道的世局,於此,還要說是儒學的迫害嗎?

人們多把此官方儒學與民間儒學就此等同起來,事實上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就如漢代有今古文之別,宋代朱子學之崛起其實也是在民間流傳。所談之天理,並非合理化當政者政權,而是以德性為首出,以天地之德聖賢教養下之道統來對質當局之政統。所以朱子學在南宋,不僅非官方儒學,甚至還一度被官方所禁,不為當局者所喜。同樣的,當朱子學,在元明被當政者吸收成官方儒學後,也失去了本來面目,而面臨失能腐化之危機。由此,陽明學才崛起批判之。所以,許慎、鄭康成之於漢,朱子學之於宋,王陽明之於明,其實都是民間之儒學,都保有著批判性與實用性,有意思的是,這些學術都都面臨過官方化,而面臨失能腐化之危機。

海昏侯墓主槨室出土「孔子屏風」(新華社)
海昏侯墓主槨室出土「孔子屏風」(新華社)

任何學術一旦官方化,就必然面臨失能腐化之問題。這在中國如此,在西方也如此,在古代如此,在現代也一樣。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西方,也發生在鄰近的日本與朝鮮。以日本為例,朱子學被官方化,其後為林羅山之陽明學批判,後來又為伊藤仁齋所批判,伊藤仁齋其後又為荻生徂徠所批判,殊不知,這些全都是儒學一脈,儒學內部自有批判反省之機制,而這機制多數時候源自民間之動能。其後,本居宣長創建國學派,依丸山真男之看法,他無非是運用了上述儒學學者之儒學批判思維,以此為資糧來創建屬於日本的「國學」。

在官方學術確立的同時,民間學術依舊是持續生長的。例如明代學術。人們多言宋明理學,殊不知明代跟宋代其實有很大不同。有意思的是,明代與現今臺灣還有很多相似:於外強敵環伺,于內黨爭不止,官方失能敗壞毫無方向,但是民間卻保有自我療癒相互救濟的力量。明代商業經濟發展旺盛,書籍刻印傳播發達,儒釋道三教皆發展昌盛,不只出了一個王陽明,晚明還能出現焦竑、黃宗羲、顧炎武、王船山、方以智、錢謙益等學者,這並非偶然。因為明代有著不需要仰賴中央,于地方書院講學傳道之文化傳統。當讀書人有第二選擇,何必一定靠向中央。同樣的,臺灣的民間書院也一樣。如鵝湖書院,也是自民間崛起,且始終都自力籌款募款,非靠官方扶植。牟宗三、唐君毅先生所談之宋明理學更是與蔣政權之軍政思想之儒學南轅北轍。

蔣政權黨國威權之儒學早已灰飛煙滅,就如漢代諸多今文學官學(其後僅獨存何休公羊),魏晉義疏(其後僅存論語義疏),宋代王安石三經新義一樣(亡佚,剩輯佚後殘本),文本甚至都快滅絕了。會滅絕的原因無他,因為人的控制力,永遠敵不上時間的檢驗,如此而已。

怎奈,現今人們看東西都視為鐵板一塊。以儒學、國民黨、黨國威權全綁在一塊。忽略儒學的流變,忽略儒學的批判性與實用性,一概皆以統治者附庸之封建思想視之。殊不知,吾人所談之儒學既非官方,也非國民黨,更非威權專制。這跟反國民黨的,跑去故宮潑漆有何不同?以為儒學隸屬國民黨管轄,以為故宮是國民黨黨產嗎。於此,再將罪孽皆扣上當代儒學,豈不冤?被人冤枉,豈能不憤怒?

去中國化之浪潮,跟文革無異,可笑的是,現今卻多專打儒學。如果仔細瞭解中國文化,便知道臺灣之中國文化涵蓋了儒釋道三教,豈只儒學而已。此外,餐飲之北京烤鴨、山東餃子、燒餅油條;拳術之太極、八極、詠春、長拳擒拿與螳螂;宗教之媽祖、關公、三太子、觀世音無非都是從中國來的,甚至臺灣之佛教也是中國式大乘佛學,而非印度佛教。甚至看看霹靂布袋戲,裡頭談得儒教傳人、釋教傳人、道教傳人,其三教系統與中原思維,無非都與中國文化相連。這些東西明顯帶有外來性,經過在地化後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你說切割,你要怎麼切割?你要怎麼去中國化?

滕州文化長廊的墨子像(車易網)
滕州文化長廊的墨子像(車易網)

「去中國化」為何專打儒學?無非因為儒學最弱最好打而已。不然怎不打打佛教道教?這非常弔詭,因為儒學最弱所以打它,打得過程,又把儒學塑造成力量無比強大的魔王。經過謾罵、詆毀、栽贓抹黑,再沾沾自喜,自居正義這樣。更弔詭的一件事,在於,「去」中國化後,你要「立」的是什麼?論者則高喊「自由主義」之「英美文化」,我的天。視中國文化為外來性文化強烈排斥後,竟是要迎合一個不同文不同種不同教之異質文明,莫名其妙,逕自以英美文明為進步標的,無知至極,也愚蠢至極。世界地圖上徒知英國美國?且不談已江河日下之英國,美國打完獨立戰爭,也從不否定其自身之英文化,更以此為基,廣納百川成就大國。就這點兼容並蓄之精神,臺灣這些去中國化論者是能做得到嗎?

事實上,「去」是「去」不了什麼的,「立」也「立」不出什麼名堂。臺灣是以儒釋道三教為基底之下,兼容並蓄地吸納各種文化。否認這種來自自中國並已在臺灣落地生根之文化,其所能做的,無非加深這塊土地的仇恨、分裂與隔閡而已。

我們身處在2016年的夏天,但所見所聞卻是身處三十年前之悲情。現今這些人並非遭受迫害,然而,他們自身才成了真正的迫害者,作為臺灣中國文化迫害者存在。

臺灣歷經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統治,無論當政者為誰,民間文化主體一直是漢文化為大宗,而漢文化無非就是來自中國的文化。當你否定這些根深臺灣之中國文化,不只切割了文化的根,你同時也等於是否定臺灣自身。

*作者為臺師大國文系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