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別再把MARKETING和SALES大鍋炒了

2016-10-07 06:50

? 人氣

同樣的邏輯下,更進一步地,硬體新創應該小心軟體創業家奉為圭臬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ing)」這個熱門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同樣使用搜尋引擎、Youtube、社群網路、Landing Page、A/B測試⋯⋯等工具,但硬體新創和軟體新創在網路使用者最終「上鉤」後的營運是非常不同的。

通常軟體新創的營收是建立在使用者上鉤後,透過有系統有層次的誘導,讓一部分使用者轉換為每月付費使用者或者進行in-app購物,並持續監測回客率(retention rate)。如果前面客戶取得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偏高,後面還可以想辦法透過調整銷售結構來把錢賺回來,讓整個客戶終生價值轉正(CLV,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但硬體新創的狀況,大多在使用者「上鉤」付費購買產品後,新創和消費者的銷售關係就暫時結束了(但使用者關係會透過雲端或APP持續!)。扣除消費者購買同公司互補性產品的部分,要等到這些消費者回頭貢獻新營收,通常得等到第二代升級產品上市。

如果考慮到成長駭客在駭的大多是「客戶取得」這段,就應該很清楚的知道這樣的策略不能矇著眼睛用在硬體新創上!

而很意外地,在這次顧問會議上裡的佳能「傳產」長官們,對於這部分的看法都很清晰。也許這沒什麼好意外的,對於他們來說,開門做生意是要賺錢,像軟體新創那樣只專注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之後在來轉換成營收」的邏輯是行不通的。

「也許對硬體新創來說,最好的策略會是來自於將兩個世界的哲學觀融合也說不定⋯⋯」在離開伯克郡回到倫敦的黑頭車上,我在隨身攜帶的Moleskine上寫下這段感言。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