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路的年代,台灣的小朋友都在幹嘛?阿公阿嬤漸漸模糊的那些美好回憶…

2016-10-05 17:55

? 人氣

陳明章的作品〈下午一齣戲〉,唱著野台戲的沒落...(圖/想想論壇提供)

陳明章的作品〈下午一齣戲〉,唱著野台戲的沒落...(圖/想想論壇提供)

網路普及以前,台灣人的童年都在玩些什麼呢?我們的父母與祖父母孩提點點滴滴,並不存在網路中,也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只存在於他們逐漸模糊的記憶之中……

最近日本任天堂計畫推出任天堂復刻迷你版(Nintendo Classic Mini: Famicom),消息出爐後,一夕間喚醒了不少五、六、七年級生的記憶。每一個世代,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孩提記憶,而每個記憶,也皆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背景與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科技的演進,世代的兒時記憶不斷地演進,對現代的年輕人而言,網路就像民主與自由一樣,都被認為是與生就俱來的。網路進入大家的生活已經超過20年,網路開始大幅度連結手機也約末有10年光景。手機遊戲Pokemon(寶可夢),可能是當代兒童未來的孩提記憶之一,創下多項紀錄的Pokemon這個記憶也應該會寫入歷史之中。

最近任天堂MINI在網路上掀起一股孩提記憶潮,這個世代也差不多是長期在網路上書寫五、六年級兒時記憶的「哲生的童年回憶」世代。這個世代,目前剛好是撐起台灣社會的中堅支柱,因此,這個世代的任天堂回憶,自然而然在網路上迅速地傳佈開來。不過,更早的世代回憶,我們又知道多少呢?

我們的父母與祖父母孩提點點滴滴,並不存在網路中,也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只存在於他們逐漸模糊的記憶之中。

(圖/想想論壇提供)
任天堂MINI令不少五、六、七年級回憶童年。(圖/任天堂,想想論壇提供)

老一輩的童年娛樂回憶,多半都是農業社會依循著四季與時令變遷的慶典有關。正月看花燈、二月百花生、三月痟媽祖、四月迎王爺、五月神暗訪、六月慶半冬、七月鬼門開、八月邀賞月、九月重陽日、十月祭水官、十一月青山王、十二月呷尾牙等等,這些是台灣人最普遍的十二個歲時習俗活動。至於其他與台灣人息息相關的休閒娛樂,通常也都和廟會有著密切的關係。

台灣文學作家賴和的台語創作名著〈鬥鬧熱〉(湊鬧熱),就是描寫廟會慶典、神輿繞境時,孩童在遊戲時因故發生的爭執,以及後續大人們介入後引爆的恩恩怨怨。賴和的〈鬥鬧熱〉同時點出大人們爭鬥的弊端,也反映出當年身處殖民地的悲哀;不過,〈鬥鬧熱〉還是描述著廟會時的市街繁榮景況與休閒娛樂,依然是人民所留戀的美好回憶。

想到廟會,理所當然就想到了歌仔戲與布袋戲等野台戲。歌仔戲與布袋戲原本都是台灣不分男女老少在節慶時的主要娛樂節目,然而,野台戲終究也不敵便利多元的有線電視頻道以及後來的網路。最終的結果,導致原本是台灣庶民生活一部份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如今卻淪為需要透過政策來扶持與保護的傳統文化。

此外,1970、1980年代之際,廟會興起了野台電影風潮,野台電影的聲光娛樂效果在當年也擊敗了布袋戲、歌仔戲。當年廟會時,野台電影的人潮往往都是布袋戲與歌仔戲人潮的數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