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村專文:遊走在災區的集體焦慮與生命的火光

2019-09-21 05:50

? 人氣

921災後的自殺與PTSD部分,有些數據與國際一般狀況並不相符。921災區在地震初期十個月內,月平均自殺率從每月十萬人1.1人自殺升為1.567人,平均增加42.3%,十個月後回歸基準線(Yang et al., 2005),自殺率很快回趨穏定。日本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發現有自殺率下降趨勢,有人因此推論921災區亦應有自殺率下降現象,其理由是認為由於災民需分心處理重建事務、外界湧入之資源與關懷多、自行或因家庭社區之緊密聯繫而發展出堅毅的因應行為,有以致之。但資料顯示並非如此。Shioiri等人(1999)雖發現1995年地震後神戶市的男性自殺率反而降低,但將其理由歸因於高樓自殺件數大量減少之故,因為神戶市多數高樓倒塌,使得採行由上往下跳方式自殺的案件因無大樓而減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於台北市八德路、虎林街口的「東星大樓」,因921大地震導致嚴重倒塌,造成87人死亡。(林瑞慶攝)
921大地震導致各處倒塌、傷亡嚴重,災後因沮喪和焦慮引起的自殺及PTSD兩項情形受到關注。(林瑞慶攝)

依此看來,921災區在震後十個月內確有自殺率升高的現象,但也不致於如一些新聞報導所說的在一兩年或兩三年後,還是哀鴻遍野自殺連連。其原因與決策行為學上所說的「資料可及性成見」(availability heuristic)有關,災區是大家焦點所注視的,一有自殺案件就容易作放大解釋,因為眼中所見印象強烈的就是這幾個個案,沒去考量其他更多但比較隱性的不同資料,以致高估了自殺案件的發生率。但是在回應這類評論時相當為難,因為雖可就手上資料說明,但也不能說得好像災區沒人自殺一樣,縱使說災區自殺率並沒有升高,也會有人說你沒同情心,不知苦民所苦。所以較好的策略還是掌握住社經困窘的弱勢及老年人資料,並建立特別關懷口卡,隨時提供支援,以抒解社會關心人士的焦慮並回應大家的愛心。

至於PTSD(創傷後壓力異常症候群)的數據,陳淑惠、吳英璋、與洪福建(Chen, Wu, & Hung, 2004)就埔里資料所做之推估,發現「完全型PTSD」(full PTSD)在三年內從9%降為3%。原先的9%尚稱合理,但三年下降幅度比國際數據低很多,該數據可能與921災後環境中,可供回想的線索日益減少、社會經濟條件改善、社會支持多、農村社會家庭與鄰里關係緊密、農村住民較為堅毅(resilient)等項因素有關。

這些症狀不宜視之為孤立的存在,因為它們都可能與來自災難之後,社會經濟條件變得困窘、社會支援網絡不足、親人死亡與災難經驗太過鮮明等項因素有關,所以在協助緩解這些症狀時,儘量要把它們納入重建的一環,同時弄好社會經濟與社區網絡的支撐條件,以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這就像一位學生因課業進修遭遇挫折,而引發沮喪或焦慮,在危機介入上施予藥物或心理治療是短期應作之措施,但中長期而言還是得協助他解決課業問題重建信心,才是根本之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