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從社區看見職人文化的價值

2019-09-20 05:50

? 人氣

這幾年,我們看見許多年輕人在技職領域略有成就之後,轉身投入社區營造,改造偏遠地區的學校及社區,煥然一新的建物,重塑的是社區尊榮與自我的認同。也有人因為感嘆家鄉傳統工藝文化失傳,拋棄都會高薪工作,返鄉再造工舖,募款成立青少年職能發展場所,讓當地中輟生、非行少年也有機會從工作中學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但如此,部分民間社團默默贊助經費讓技職學生實踐社會責任,發揮自助互助的精神,修繕弱勢家庭的房屋和電器設備,藉由參與社會公益,讓技職精神形成善循環。

這些不曾或享有極少政府資源、明星光環的師生和社團,他們才是真正的職人文化實踐者。因此,技職教育政策的「築底」與「拔尖」,同等重要。尤其是「築底」的基礎工作,一日所需百工為備,高手可能隱藏在社區中,怎麼讓職人文化從在地發揚光大呢?

首先,可以舉辦社區職人競賽,選拔社區內百工人才(園藝設計、木工、泥水、建築師等),包含退休職人的高齡價值在內,並且獎勵職人標章。

其次,「青銀共技」讓社區職人從規劃設計、一磚一瓦的參與社區改造,融合在地社區獨特文化或者透過跨區職人協助,培育在地居民技能。彼此之間能透過競賽和交流,讓職人技術不斷精進。

接下來是因應高齡社會,隨著高齡就業將逐漸走向社區型就業的同時,結合地方創生,鼓勵職人回流家鄉。因為當政府願意投入資源形塑社區職人文化,代表社會對職人的尊重,自然吸引更多人關心在地發展議題。

再者,從歷年來技能培訓和競賽成果,我們也看見縮小職業性別隔離的範例,例如女性參與木工、砌磚、建築鋪面、車床及汽車板金等職類。因此在社區職人文化政策,也應融合性別平權,具包容觀點。

日前某電子媒體訪問一位到澳洲逐夢的女孩,她從事美甲的工作,當記者問她為何寧願冒著不確定未來的風險留在澳洲工作,她的回答是在澳洲從事美甲工作被視為一項專業,可以得到客人及社會的尊重。這怎能不令人心酸?我們自己訓練的孩子在自己的國家得不到尊嚴而要漂洋過海到國外尋找?

每一項技職,皆是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拋開技職只能是國手選拔的思維,勞動尊嚴的價值更有必要在臺灣的教育中扎根。

*作者為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前勞委會主任委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