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豬」事不順成中國頭等大事,北京全力維穩豬價

2019-09-20 17:56

? 人氣

媒體預測中國豬價將在十一國慶前後漲到新高點,且未來半年內豬肉供應仍陷短缺。(美聯社)

媒體預測中國豬價將在十一國慶前後漲到新高點,且未來半年內豬肉供應仍陷短缺。(美聯社)

「豬」事不順目前已是中國頭等大事。九月上旬,大陸媒體所刊登與「豬肉」相關的文章,比「中美貿易」足足多了六十九倍;而百度數據亦顯示,「豬肉價格」已遠超「中美貿易」和「香港事件」,成為大陸網民搜尋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媒體《智谷趨勢》形容:現在擺在中國百姓面前的最大謎題既不是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也不是中美的關係如何進退,而是魅影重重的「豬」。

非洲豬瘟疫情和去產能周期是主因

豬肉到底有多貴呢?去年八月的生豬價格是每公斤十三元(人民幣,下同),今年八月漲到了每公斤二十四元,價格上漲七五%。而菜市場的豬肉零售價則幾乎直接翻倍,所以「吃不起豬肉」絕非虛言。

有豬肉攤商表示,排骨從五月到八月已經貴了快四成,「賣了十五年豬肉都沒這麼誇張。」他說,以前漲價個三、五天就停,這次是每天漲價、高居不下。有些豬肉攤老闆甚至已不敢把豬肉價格直接掛出來,擔心嚇跑顧客。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對今年七月以來豬肉漲幅擴大的解釋是「市場供應偏緊所致」。農業農村部的監測顯示,中國的生豬生產從去年二月開始進入新一輪去產能周期,生豬數下降。

而去年八月開始的非洲豬瘟疫情,又使不少養豬場養豬戶不敢再多飼養,導致豬肉市場供應吃緊。相關負責人還指出,豬價上漲和中美貿易戰關係不大,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的比重極低,且「豬肉替代品生產增勢明顯」。

但顯然牛羊水禽很難替代豬肉在人們餐桌上的位置。而「豬事」也被中國政府高層視為有可能影響經濟穩定的大事。

多地啟動「補貼+限購」政策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八月三十日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穩定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時指出,保障豬肉供應事關民生「事關大局」,無法控制豬價則「將會嚴重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胡春華要求各地嚴格按照「省負總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求,完成生豬自給率七成以上的目標任務,並從財政、金融等多方面加大對養殖場戶的政策支持力度。

國務院常務會議在一個月之內,已兩次將如何穩定豬肉價格做為重要議題。各部委也都提出具體措施:農業農村部要補貼生豬養殖場購置農機裝備;財政部對因非洲豬瘟強制撲殺生豬的經費補助要加速;生態環境部要排查「清理代替治理」對養豬業帶來的限制;交通運輸部要對整車合法運輸豬肉的車輛免收通行費;銀保監會則要在金融服務上幫助經營困難的「地方豬保種場」。

這一系列措施,何時能讓豬肉價格降下來?官方一時也很難給出時間表,目前只能靜待政策見效。有大陸媒體預測中國十一國慶節前後豬肉價格可能會漲到新高點,而未來至少半年內豬肉的供應仍面臨短缺,但有專家表示豬價會很快趨於平穩。

目前廣西南寧、福建三明、莆田、成都、煙台等地已啟動「補貼+限購」的豬肉限量限價模式,試圖透過「臨時干預」來緩解豬價居高不下。以福建為例,莆田荔城區從九月六日起,市民憑身分證每人限購兩公斤豬肉,每斤補貼四元;廈門則是每人限購二.五公斤,提供五%的豬肉類產品補貼。而南寧從九月一日起銷售的限價肉,則按低於前十日市場平均價一○%以上的價格,每人限購一公斤。

為緩解民間輿論對豬價的焦慮,從官媒到自媒體都在嘗試讓大家看到豬肉之外的選項。《環球時報》旗下的《生命時報》九月十日在頭版刊載題為〈豬肉還是少吃為好〉的科普報導。

自媒體助推:沒豬吃,還有雞肉

只是不吃豬肉,吃什麼替代呢?自媒體《短史記》指出,其實直到明清,中國人的吃肉習慣才改以豬替代牛羊。如今豬能主導人們的餐桌是經濟因素決定:生豬產量大,價格又較牛羊低廉。未來如果豬肉價格難以被有效控制,中國人可以改吃更便宜的雞肉。

不過京東、網易、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又都早已斥巨資投資養豬。京東在長白山腳下有一個以「豬臉識別」定量餵食飼料為特色的「精氣神黑豬養殖場」,據說這套AI餵食系統可以大幅減少養豬的人工和飼料成本。

而阿里也搞起了「開發ET大腦實現AI養豬」,嘗試提升母豬生產能力。至於網易則標榜「人性化養殖」,給黑豬提供專用的公寓、馬桶、音樂歌單等舒適體驗,但這類豬價高昂,想來不用限購,也非一般百姓能吃得起的了。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