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民進黨30年 反思轉變中的左翼路線

2016-10-10 06:50

? 人氣

是什麼原因與動機讓民進黨產生路線轉向?我們從政治學理角度出發不難找到答案。開發中國家在政治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容易衍生認同、合法性、命令貫徹、參與、整合與分配的危機,尤其是歷史上曾遭受殖民與傳統專制統治的國家,更容易誕生民族取向的政黨,1894年成立的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便是如此,一個世紀後,起初傾向左翼、反威權統治的民進黨在威權瓦解後,也朝相同方向而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遙想威權政治鬆動、民主成為台灣政治最大公約數的1990年代,許多當年名列「黑名單」的海外獨派人士開始自美、日回到台灣,協同民進黨組織發起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這正是民進黨內部的變化,促使其轉向認同台獨訴求的一面;與此同時,在頻繁地舉行各級選舉的1990至2000年代,台灣人被反覆的選舉訓練有素,當家作主的心理也已然成熟,每親身參與一次選舉都讓台灣人自決的意識積累一次,伴隨民主化而來的本土化,成為相輔相生的內部效果。

於是乎,獨派海歸以及台灣人自決意識的上升,可謂民進黨選擇在執政後或明或暗地鼓吹台獨、台灣主體意識的主因。這一波台灣人國族認同的大辯論,雖然對台灣政治發展而言,是一段必然的發展過程,卻也在朝野政治人物反覆又過度地炒作下,讓台灣人深處於台灣與中國的雙重認同困境中,造成嚴重的政治與社會分歧,並且連帶衝擊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最終,在物質基礎決定一切的壓力下,兩岸關係不睦、經濟發展停滯,加上執政集團貪腐醜聞等,最終促成民進黨的下野。

新自由主義席捲 二次轉向

2012年,民進黨提名蔡英文角逐總統大位失利,但選後蔡英文陣營主打「公平、正義」,深深地影響到日後台灣的政治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該年大選的主要訴求不再強調台灣認同,而是重新拉回階級議題,象徵其在路線上的再次轉變,回歸創黨之初,一個存乎階級意識、重視分配價值、又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左翼政黨。民進黨此次轉向成因有二,其一是台灣長年經濟發展的停滯與不合理傾斜,導致分配失衡,衍生階級矛盾;其二是陳水扁失敗的執政經驗,即過度操作國族認同讓社會疲乏。更深一層看,陳水扁執政的挫折不只過度操作國族認同,更反映民進黨空有左翼意識,理論基礎薄弱,在經濟政策上進退失據

首先,經濟結構發展導致分配失衡十分容易理解,根源出在新自由主義帶來嚴重的社會貧富分化和政治腐敗等惡果,資本失衡的發展導致政治主軸改變,也可以解釋為經濟與政治之間尋求均衡的一種循環,本世紀最初十年拉丁美洲集體「向左轉」可為援例。但左翼政黨如何在執政後,面對國際間自由貿易正熾的風潮,依舊得以堅守左派的經濟取向,如支持加強干預市場運作和平均分配財富,則將成為一道難題。這難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進黨在陳水扁主政8年期間遭逢困頓的深層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