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世界的生命旋律!第17屆流浪之歌音樂節邀6國音樂人 重新聽見被埋沒的聲音

2019-09-17 19:30

? 人氣

 Ly 的音樂啟蒙來自於柬埔寨鄉村將鍋盆、鍋蓋當作樂器練習,直到進入法爾藝術學校(PharePonleu Selpak,法爾劇團的培訓基地)後大放光彩,已巡迴超過15個國家,這次將是首度訪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流浪」樂人說故事、工作坊:聽眾與樂人的親密對話

音樂節2天6場的樂人說故事與工作坊,傳承歷年來「流浪」與社會對話與交流的精神,秉持音樂節是平台,更要引領議題、打造超越節慶的聚會、讓聽眾與說故事人可以近距離接觸。當中來自屏東三地門青山部落(Cavak)的排灣族桑梅絹(Seredew)剛獲 29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Seredew 是母親取的名字,意思是「渲染」。而從小就被母親帶著和族人、部落長老聊天,也因此習得了珍貴的排灣古謠。長大後的桑梅絹,發現能吟唱古謠僅剩她一人,有更多部落長者們因為她的歌聲而期待她能發揮「渲染」的力量,追尋傳承古老歌謠。她的故事不只是自己的,更是部落的、傳統精神的象徵,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古老記憶。

桑梅絹(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提供)
桑梅絹(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提供)

加拿大距離台灣遙遠,加拿大北方的因紐特族更是讓人陌生,但阿希瓦(Aasiva )帶著輕盈撥動烏克麗麗,青春的哼著加拿大北方的生活歌謠。這是因紐特語(Inuktitut),可惜在英法語為主的加拿大,此語言卻逐漸被淹沒。在現場,聽眾將透過 Aasiva 的音樂與分享,有機會認識遠方因紐特新世代的敘事能量。

因紐特音樂人阿希瓦(Aasiva )(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提供)
因紐特音樂人阿希瓦(Aasiva )(第十七屆流浪之歌音樂節提供)

「流浪小藝」與「流浪小食」:視覺傳遞聲音與多國文化小點

今年「流浪」主視覺選自日本設計師及插畫家岩佐新吾的插畫作品,「流浪」的音樂現場空間也規劃出「流浪小藝」展覽空間,展出岩佐新吾與「聲音不見」主題相關的八幅作品,以及他所設計的文創藝品。同場亦展出「2017 流浪之歌音樂節:我不在房間」繪製主題視覺的藝術家馮銘如作品。

來自台東的陶藝創作者林明玉、竹編工藝家張亦蘋也會一起在「流浪」現場展現創作。民眾既可在現場享受音樂,也可欣賞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把喜歡的作品帶回家。本次音樂節提供豐富的音樂養分,也提供美食充電。觀眾可在看展演、聽故事間,停駐「流浪小食」間喝杯咖啡、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小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