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堦觀點:以願景推動改革的建言全文

2016-10-04 06:50

? 人氣

日本在1960年代,經濟雖然高成長,但雇主一再壓低薪資,左派力量興起,勞資糾紛不斷,罷工連連,國會派系爭鬥不休。首相池田勇人上任後,採納民間學者倡議,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宏觀願景,正向引導振奮民心。看到希望的勞工願意與資方合作不再罷工,社會和諧國會也不再紛爭,全民齊心為此願景目標合作打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09-25-反迫遷-土地正義-民間團體凱道大遊行04-蔡耀徵攝
蔡政府就任四個月,抗議不斷,圖為反迫遷-土地正義-凱道大遊行。(蔡耀徵攝)

台灣20年未見產業升級成效

所得要倍增必須使企業能倍增利潤,首要推動「產業升級」政策,獎勵企業投資研發,加強訓練提升勞工技能,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不出七年,國民生產毛額和薪資所得雙雙倍增,並躋身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製」成為優良產品代名詞,奠定經濟雄厚根基。

我國曾仿效日本訂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使創新升級,走出模仿代工困境,然因採用租稅減免獎勵,只要被納入法條適用,不須審核都可獲租稅減免。日本採補貼方式,嚴格審查監督,而能落實。我國依此條例減稅,每年稅損1500億元,實施20年未見產業升級成效。

1930年代,瑞典是全球罷工最多的國家,重挫經濟,民生凋敝。直到1933年社民黨首相阿爾賓‧漢森倡議「人民之家」願景,以「自由、平等、團結」打造人間天堂的福利國家;促成勞資每年在「薩爾茲耶巴登」協議,訂定有尊嚴的工資和勞動條件,終結罷工。免學費推行適性發展的教育,培育具創造力的勞工,提供企業創新人力,生產精良高價值產品。「瑞典製造」成為優勢品牌象徵,提高企業競爭力,獲取更多利潤。900萬人口的瑞典,跨國企業、國際品牌密度排名世界前列。資本家願繳較高稅負支持福利制度永續,這就是國際稱羨的「瑞典模式」。

以「亞洲責任企業王國」為標竿

蔡總統提出未來產業發展新的重點方向,要帶動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發展內需型生活產業及綠能產業。與國民黨執政時的「策略性產業」大同小異,而且還想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恢復租稅獎勵來刺激,恐重蹈覆轍,擴大稅損敗壞已經危殆的財政,終而未見功效。

瑞典無所謂的策略性產業,也無對某特定產業租稅優惠,企業均享有公平開放的條件,政府努力維護經營環境、平等競爭的紀律。企業在市場競爭實戰經驗,自會創新升級,比政府務實有效。瑞典政府率先倡議「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要求企業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均要符合「保障勞動人權、環境保護及回饋在地」的道德標準。並受到聯合國的重視,訂定CSR國際認證標準,未來無此認證恐怕在資本市場集資都會很困難;成為產品外銷歐美市場最大的障礙。中國已與瑞典合作,大力培訓人才,大型企業多朝此方向發展,我國經濟部仍在紙上談兵,政策並不積極,未來在國際市場將被視為三流產品,淪為三流經濟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