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父親性虐待太痛苦,澳洲女孩創造2500個人格絕境求生……而且她們獲准「出庭」作證!

2019-09-07 12:34

? 人氣

受訪時,「交響樂」一直很渴望說出7年中所有難以忍受的痛苦細節;「肌肉先生」習慣直率地說出身體受了傷害;琳達則是優雅地娓娓道來,描述受虐經驗如何對珍妮的求學過程和人際關係造成巨大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處理創傷衍生多重人格 8成患者曾嚴重受虐

珍妮的情況又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學名是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DID患者八成以上曾經歷不當對待,以致出現「解離」(disassociating)症狀,造成失憶、幻聽、全身僵直等情況,並幻想出不同人格以保護「主人格」的心靈。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多重人格可能擁有各自獨立的思考、行為與知覺模式,並輪流控制身體。相關紀錄最早始於17世紀,古代可能被視為撒謊甚至「邪靈附身」,但近年研究顯示發生機率達1.3%。多重人格也常出現在大眾文化,如傳記式小說《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電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和《分裂》(Split)等。

澳洲專家強調, DID是種極端且複雜的創傷處理方式,孩子受虐時年紀愈小、傷害愈嚴重,或在「本應安全」的環境下受虐,就愈有可能出現多重人格。他們必須靠這種方法,才能抵抗殘酷現實。

「這種症狀就是倖存者的求生策略,」兒童創傷專家成員史塔伏羅波洛斯(Pam Stavropoulos)告訴BBC。

爸爸虐待的不是我

「交響樂」是珍妮產生的第一個人格,為了逃離被性侵的痛苦而產生。珍妮告訴BBC:「她承受了所有虐待,爸爸以為他在虐待珍妮,實際上是虐待『交響樂』。」

後來「交響樂」也開始創造其他人格(這些人格可能也會創造新人格)。總之,珍妮的腦海總共出現2500個人格,每一個都是為了抵抗不同的虐待行為而出現的新角色。觸發新人格的創傷經驗可能是某一次嚴重傷害,也可能只是某個讓她想起受虐當下的味道或景像。

「新的替代人格會從『交響樂』的腦後冒出來,承受那件心煩意亂的事,」珍妮說。這些人格成為防禦牆,代替幼小的她抵禦獸父。

兒童受虐年齡愈小、虐待愈嚴重,愈容易引發解離性身份疾患(又稱多重人格障礙)(DavidGoehring@flickr)
兒童受虐年齡愈小、虐待愈嚴重,愈容易引發解離性身份疾患(又稱多重人格障礙)(DavidGoehring@flickr)

也許是回憶太痛苦,撰文的BBC記者毛法蘭(Frances Mao)說,有1個半小時的時間都是「交響樂」在說話。珍妮在訪談開始前也提醒記者,不同人格很可能突然跑出來。當人格轉換時,珍妮會顯得特別欲言又止,彷彿正在掙扎。

「哈囉!我是『交響樂』,珍妮躲到罐子裡面囉,不介意的話讓我來說發生什麼事了吧!」她的聲音較高,語調更輕快短促,也比較女孩子氣。她整整花了15分鐘描述那些瑣碎、細微的恐怖陳年往事,她稱之為「爸比的噁心事」。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