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全公司都得處於偏執狀態:《一本書看懂晶片產業》選摘(3)

2019-09-10 05:10

? 人氣

「見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機遇往往與風險挑戰相伴並存,如履薄冰的清醒、居安思危的冷靜正是成就葛洛夫和英特爾的根本特質,而這背後又有著曲折前進的不易、螺旋上升的艱辛。20世紀70年代,摩托羅拉還是晶片界的巨頭,葛洛夫憑藉其「偏執」的管理天賦,帶領團隊於1979年從其手中搶下了包括IBM在內的2500家客戶。葛洛夫的原計劃是,一年內從摩托羅拉手中搶到2000家新客戶,結果超出了他的預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面對日本的存儲晶片低價競爭中遭遇了困境,英特爾也由此陷入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業界都在懷疑英特爾能否生存下去。當時,作為「存儲晶片」同義詞的英特爾,已經到了稍不留神便將步入懸崖的地步。對此,英特爾管理團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眾說紛紜,無法達成共識。

1985年,就在英特爾管理層普遍感到悲觀和不知所措的關鍵時刻,葛洛夫與時任董事長兼執行長摩爾討論:「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片刻後答道:「會結束存儲晶片的生意。」葛洛夫盯著摩爾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你我不走出這扇門,自己結束這門生意?」

在葛洛夫的努力下,英特爾果斷放棄了當時的存儲晶片,將主營業務轉向了微處理器。微處理器由英特爾於1971年發明,初期產品主要用於電腦、印表機和工業自動化等細分的領域。決定轉型後的1986年,英特爾解雇了8000名員工,虧損超過1.8億美元。這次轉型被葛洛夫稱為「戰略轉捩點」:「戰略轉捩點就是企業的根基即將發生變化的那一時刻。這個變化可能意味著企業有機會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樣有可能標誌著沒落的開端。」

在「戰略轉捩點」,葛洛夫力排眾議、頂住層層壓力,努力把英特爾往正確的方向引導。「歡迎來到新的英特爾!」是他在一次公司內部會議上的開場白。其間,「唯偏執狂能存活」是葛洛夫發自內心的體會。這次轉型後,英特爾贏得了屬於未來的微處理器,自稱為「微型電腦公司」,而「內有英特爾」(Intel inside)則成為後來微型電腦中耳熟能詳的廣告詞。1992年,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而當年打敗英特爾的日本企業則被甩在了身後。1987年開始,葛洛夫接替摩爾出任執行長,1987──1997年,英特爾公司每年返還給投資者的回報率平均達44%。

*作者謝志峰為芯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兼職教授。取得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半導體物理專業博士後,曾就職於美國 Intel,並獲得Intel至高成就獎,並擁有十二項美國發明專利。共同作者陳大明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詢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產業戰略研究,獲上海市科技情報成果獎。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一本書看懂晶片產業:給未來科技人的入門指南》(早安財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