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撕去清算標籤,黨產會辦特展與社會對話

2019-09-05 17:50

? 人氣

黨產會舉辦「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特展,吸引上千人參加。(李佳穎攝)

黨產會舉辦「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特展,吸引上千人參加。(李佳穎攝)

八月二十五日晚間,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結束一個周末快閃的「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特展。黨產會成立三周年,第一次面向社會大眾,卻無人嗆聲叫陣、丟石潑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假手公關,善用新式傳播型態

副主委施錦芳感受很深,黨產會成立之初幾經波折,第一個月就有人到辦公室砸石頭,又有人到門口潑糞,國民黨黨工甚至在路口埋鍋造飯;而後二十三場聽證會與十一場研討會,亦經常遇上民眾在外拉布條抗議。因此,這次展覽順利落幕,整個黨產會上上下下都很驚訝。

這場只透過網路宣傳的展覽吸引上千人參加,甚至有外國觀光客留言加油打氣,不少擔心場面過於冷清,特意前來「友情贊助」的專家學者反而擠不進去。展覽所在的光點台北,鎮日被擠得水洩不通,連場地經理都忍不住讚嘆,因為這裡已經很久沒有湧進那麼多人了。

「我們一直努力的社會對話還是有效吧!」專任委員孫斌觀察,今年上半年舉辦的活動就少有大規模抗議,或許和Facebook宣傳、YouTube頻道開設和每周上節目說明有關。黨產會自今年三月積極透過製作懶人包、拍攝短片釋疑,這些都不假公關公司之手。

黨產會編制二十五個員額,成員大部分非高普考的文官體制出身,沒有因循苟且的官僚氣息,反而因為目標明確、理念一致而勇於創新。孫斌透露,這次展覽也是由會內年輕的研究員自行發想、一手擘畫。開展前兩天,黨產會辦公室分工裁切展板、確認設備、布置展場,宛如大學社團。

黨產會成立三年來共認定八個單位為國民黨附隨組織,不當黨產共六八八億元。「曾有人問我會不會退卻?身為年長的委員,在後輩的催促之下,不會也不敢退卻。」施錦芳將三年來的成果歸功於背後的年輕團隊。

檔案銷毀、散佚,調查難上加難

除了有主委林峯正、副主委施錦芳坐鎮之外,還有兩名年輕的專任委員孫斌與許有為,率領一群解嚴後出生的研究員一起查黨產。他們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未曾長時間經歷威權體制,對國民黨不存國仇家恨,憑著對民主的熱忱,從檔案挖掘事實。

一位年輕的研究員表示:「這次展覽當中,我最感動的是,這個社會不是分成支持或反對清查黨產兩群人,很多人不具政治目的地想要瞭解黨產的前世今生。」孫斌認為,黨產會終於抖落政治清算、政黨鬥爭的標籤,是因為年輕的研究員沒有政治包袱,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孫斌分析,黨產問題已經被質疑六、七十年,上一個世代對於黨產的認識多半奠基於直覺與臆測,直到二○一六年《黨產條例》完成立法後,才有法源依據得以調閱檔案、編列預算,透過嚴謹的調查修正憑空的想像。每一份調查報告的分量都是以箱為單位計算,往往堆到半個人高。

「真正一錘定音的關鍵檔案很少!」孫斌提到,檔案銷毀與散佚加重調查工作的負擔,更困難之處在於很難只憑一張紙就講完一個故事。例如,未被銷毀的婦聯會檔案共有七十四次會議紀錄,全盤檢視後,發現其中八次談到勞軍捐分配,才與不當黨產比較相關。

黨產會不是朝九晚五的涼缺,每晚八、九點經過松江路一帶的辦公大樓,唯有黨產會燈火通明。孫斌說,黨產會每位成員都有一副口罩和手套,因為不少人在工作的第一個月,就因吸入檔案中的塵蟎而引發過敏。雖然國家檔案已經逐步數位化,但仍有不少文件必須親自到庫房瀏覽、翻閱。

孫斌特別提到,國民黨的檔案使用規定繁複,黨史館開出天價的影印費用,必須一張一張翻拍;另外一批存放在政大的檔案則不能影印及掃描,每回都只能繕打或手抄回去研究。黨產會人員笑著分享三年來查案的辛酸血淚,「笑著笑著就哭了」,或許是他們的最佳寫照。

追討不當黨產之路漫漫,待黨產會撰寫調查報告、做出行政處分,國民黨又經常透過司法救濟申請暫停追徵或凍結。已經處分的不當黨產中,有一八四億元遭凍結,實際收歸國有的僅約一三○○萬元。

國民黨掣肘與支持者抨擊都是挫折

令人挫折的不只反對清查黨產的國民黨頻頻攻擊「憑著一紙公文就要剝奪人民財產權」,支持清查黨產的民間人士亦抨擊「成立了三年連個屁都沒拿回來」,迴環轉復之間,黨產會腹背受敵。孫斌說:「我經常疑惑,這是同一件事嗎?」雙方彷彿都活在各自的想像中。

「民眾愈理解黨產,就會對追討黨產的工作有愈多支持與鼓勵。」孫斌再度重申社會對話的重要性,黨產會一開始著重於「把該拿的錢拿回來」,「但我們發現若要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要讓大眾理解黨國不分的威權政體是不合理的。」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