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不釐清社子島區段徵收必要性,日後爭議難解

2019-09-03 06:40

? 人氣

上周六台北市政府的社子島開發安置說明會,居民再度反對全區區段徵收,要 求退回不合理的都市計畫重新擬定。(圖/社子島自救會提供)

上周六台北市政府的社子島開發安置說明會,居民再度反對全區區段徵收,要 求退回不合理的都市計畫重新擬定。(圖/社子島自救會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動的社子島開發計畫,雖然一再遭居民反對,但市府還是不斷推進程序,上周六甚至在徵收程序未完成前就舉行「拆遷安置說明會」,再度引發居民抗議。如果未來徵收計畫沒做成,安置計畫如何單獨存在?而社子島開發為什麼非全區區段徵收不可、是否有其他對居民侵害較小的方式?早先已引發質疑。如果不釐清區段徵收的必要性、公益性,日後恐將爭議難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子島在台北市士林延平北路七到九段一帶,地處基隆河、淡水河滙流處,1970年代因地勢低窪、排水不易,被台北市政府列為限制發展區,此地因長期限建開發停滯,台北市政府這樣形容社子島:「房舍頹敗、違規工廠、環境髒亂、缺乏公設」。然而,社子島居民跟其他市民一樣有繳稅,如果真如市府所說,不是市府的責任嗎?而當初限建社子島的水患理由早已改善,持續限建並不合理。

改善環境跟區段徵收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而柯文哲的台北市府先否認社子島環境,之後以改善環境品質及防洪之名,提出一份社子島都市計畫,並進行294公頃全區區段徵收。其實要改善社子島居住環境、跟是否進行全區區段徵收是兩回事。而區段徵收也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要符合公益性、必要性,不是市政府做個都市計畫就可以獨斷進行。

社子島居民李華萍說:「社子島真的很美,你可以說他落後,但我們住得開心、滿意。歷年民調都顯示多數居民反對全區區段徵收,要求原地改建,但市府都不聽,一直在推他的既定計畫。而這個計畫大有問題,現有農地170公頃,區段徵收後變成2.75公頃。這裏現成的濕地就很多,還需要重做一個80公頃的公園嗎?自救會一直以來的訴求就是退回都市計畫重新檢討。」

居民憂區段徵收後,多數居民將被迫離開世居地

世居社子島已七代的柯振學說:「這裏很多人從事農業,也有人在這裏創業、做加工品。一旦全區區段徵收,這裡原有的農地、廠房都會消失。」居民王木琳也說:「這裏的農民早上收成地瓜葉一天可賣2、3千元,比上班還好。還有400家工廠,至少4000名員工,把這些工廠全部砍掉,那4000多人要怎麼吃飯?為什麼可以不經居民同意就強制區段徵收? 」

而另一個讓居民憂慮的是,區段徵收後很多居民將被迫離開世居的社子島。台北市政府說有完善的安置計畫保障居住權,但沒有徵收就不必安置,而且依市府調查,目前社子島有11000多人、4258戶,符合承購專案住宅約只有1600戶,其餘符合資格者可以承租專案住宅至少12年。

但實際情況對居民卻很不利。區段徵收後透過地價操作,可以發還的土地比例約40%,被徵收100坪土地只能領回40坪。而市府打算蓋4500戶專案住宅,將參考居住水準以成本價賣給有資格承購的居民。現在的大樓住宅公設比超過一半,實際居住25坪,卻要買50坪,有多少居民有能力購買?李華萍說:「所以我們沒有要接受市府的區段徵收、或安置計畫。」

王木琳說:「我們這麼多人反對,還不是繼續走程序,程序走完就有法律依據強行開發、搶百姓土地。中華民國憲法有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權嗎?我們無力到求老天爺,如果社子島被他們鏟平的話將萬劫不復,我不願意再出生為人。」

社子島區段徵收的必要性,必須釐清

區段徵收在台灣留下多少惡名,類似社子島的案例有「桃園機場捷運A7站」全區區段徵收案,2010年行政院以興建合宜住宅之名,擴大徵收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牛角坡,即使合宜住宅只需要10公頃土地,卻擴大區段徵收186公頃,導致當地500多家中小企業及住家被夷為平地。

政府以每坪35,000元徵收土地,再以25萬元左右標售給建商,然後透過各種名目的容積獎勵增建戶數。現在的樂善村,一塊塊被石樁圈起的土地內正在興建住宅,到處都是土地買賣廣告、建商尖銳刺耳的房屋銷售廣播。台灣另類奇蹟,財團要地不用自己去買,因為政府會幫你徵收好好的。

而上周六的安置說明會之所以演變成贊成開發、反對開發兩方對抗,這是土地徵收一定會遇到的,每個人情況不同,有些人會因徵收而流離失所,但也有地主會因此而致富。雖然區段徵收可拿回的配地只有四成左右,但擁有大面積土地的地主,有錢又有地,但那是少數。更多的是擁有土地面積很少的人,有的沒有配地資格,最後只好把地再賣給建商。

因此,市府不能將徵收簡化成「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坐壁上觀,應該理解並捍衛弱勢人民的心聲。而更重要的是,社子島究竟為何開發、又為何需要全區區段徵收,需要釐清其公益性及必要性。如果到最後是把居民趕走、引進另一批有財力的人進住,這難道就是社子島的開發目的嗎?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