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新加坡的建國經驗:《台灣健檢書》選摘(1)

2016-09-19 05:40

? 人氣

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的時候,全世界承認中華民國這個政權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台灣其實不是從以前到現在都在外交上這麼衰落。一九六五年,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跟美國、加拿大,在亞洲跟日本、韓國、菲律賓這些主要國家,都還有外交關係,卻從來沒有想要去參與區域內的組織。現在有人覺得不能參加亞投行很糟糕,其實當時創立東南亞國協的時候,除了印尼之外,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都跟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如果台灣當時想要加入東協,不是沒有機會,而如果當時加入的話,就多一個國際組織的會籍,因為東協的會員跟聯合國的會籍是沒有連動的,被逐出聯合國,不代表同時要被逐出東協,而且東協並沒有逐出會員國的條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經國與李統耀。
蔣經國與李統耀。

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對於外交都比較保守,尤其是在蔣經國擔任總統之後。蔣中正總統時代還比較靈活,經常派遣代表去外訪其他國家,或接見其他國家的領袖,譬如美國的艾森豪總統、日本的佐藤首相、韓國總統朴正熙、約旦國王、泰國國王。周邊國家的領袖也經常到台灣來,他都予以盛大接待。而且,當時他認為外交很重要,所以一度任用國際間知名的人,譬如葉公超先生擔任外交部長。可是到了蔣經國總統時代,中華民國外交就整個保守起來,他任用的外交部長,像朱撫松先生、沈昌煥先生,都是非常非常保守的人物。這和大家對他們兩父子的認知不太一樣。台灣今天的社會價值跟所有的觀念,大部分是在蔣經國時代形成的,尤其是對外交的保守,甚至還有不少台灣人抱持「外交無用論」,認為跟其他國家的來往不重要、加入國際組織不重要,這都不是現代國家應該有的態度。

爭取與其他國家的互相支援

李光耀在建國之後也尋求外援,當時他認為英國跟以色列是最值得學習的對象。首先,因為新加坡整個是受英國系統影響,包括所有的法制、觀念,採取的是英國的普通法,而李光耀自己也是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事實上建國初期的許多菁英,不分種族,大概都是接受英國教育的,所以他會覺得應該學習英國。

此外,他覺得以色列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國家,因為以色列是一個小國,種族也很複雜,而且歷經了幾次戰爭——新加坡建國之後第二年的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就跟中東國家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獲得很大的勝利,當時李光耀派人到以色列,以色列也很樂意提供新加坡協助。為什麼?雖然新加坡建國時,人口只有二百六十萬,到一九七○年,人口大概超過三百萬,沒有什麼資本可以跟以色列進行經濟合作或採購,但它是聯合國會員國,在聯合國的所有國際組織裡都有一票;換句話說,以色列若幫新加坡,新加坡在重要的國際組織裡,對以色列有任何關鍵利害的投票,都可能給予支持。所以,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國家,之所以能得到別人的支持,靠的就是它有一個獨立的地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國際組織裡有一定的代表權,可以在重要的時候爭取別國的支持,以及支持別的國家。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一個國家強調「軟實力」,而最重要的軟實力就是獨立國家的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