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直播」讓我們渡過香港之夏

2019-08-31 11:50

? 人氣

而對觀眾來講,跟著那些晃動的不被剪接鏡頭、有性格有情感溫度的現場解說,很像經歷一場真人版VR。VR的邊界在哪裡?與現實的關係是什麼?反而讓人不容易去反思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8月24日,香港「反送中」觀塘遊行,示威者與港警爆發激烈衝突(AP)
跟著未被剪接的鏡頭感受現場,觀眾就像經歷一場真人版VR。(AP)

直播數度成為反送中輿論轉折點

再次,直播的擴散方式非常圈層化。

保守陣營對運動中的新聞媒體有一個常見指控:「不拍示威者打人,只拍警察回擊」,指責記者們對示威者的暴力視而不見,對警察的暴力錙銖必較。先不談媒體是否應該更側重於監督公權力,事實上,在複雜多變的現場做直播,只專注拍一方的情況並不容易做到。拍攝角度可能隨著拍攝者的判斷與立場有所側重,但足夠長的直播時間,往往會獲得比較完整、未經剪輯的畫面。問題是,除了跟著直播鏡頭實時收看的觀眾之外,當直播影片擴散到更多人群時,不太可能是一到三小時的畫面,而往往是經歷過網民自行剪輯、摘取的。這時的傳播就非常圈層化了。

保守陣營更常截取示威者攻擊的片段來擴散,而同情運動的觀眾,則往往聚焦在警察暴力的片段。不少在運動現場做直播的記者都提到這一點。像是何桂藍在一次電視訪問中提到:「我們很多(畫面)都拍到,但《立場》的讀者支持運動,愈多人分享就傳得愈廣,愈少人分享就會快速沉底。」社交網路的圈層化,令同一段直播,在出街之後也會被剪輯成截然不同的短影片,傳播至不同政治立場的平行世界。隨著運動中各方衝突愈漸激烈,一段完整直播的碎片化、圈層化傳播也愈發明顯。

社會情感藉由直播擴散鞏固

八月底《明報》發布的中大民調,有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認為直播非常重要、依賴直播獲取運動資訊的市民中,有七七.四%認同警方使用了過度武力;而認為直播較不重要的市民中,只有四二.八%認為警方使用了過度武力。愈認為媒體直播重要的市民,愈傾向認為警方使用了過度武力。

反過來,在認為媒體直播較不重要的市民中,有五五.一%認為示威者使用了過度武力;但在認為媒體直播非常重要的市民中,只有三一.四%認為示威者使用了過度武力。

直播帶給人體驗,不只是資訊,因此它會比其他媒介更容易影響觀眾的判斷。香港之夏的幾次關鍵輿論轉折點,的確都與直播畫面有關:七月一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被清場前夕,《立場新聞》記者直播採訪一名進入立法會救人的少女;七月二十一日元朗事件中,記者被襲擊的影片;八月十三日機場占領行動中,示威者圍困、襲擊一名撐警察的中國男子直播影片。直播所激起的即時情感(義憤、哀傷、同情等)是其他媒介所難以比擬,社交網路的圈層擴散,又令這樣的情感傳播不斷被鞏固,成為不同人群(可能截然不同)的情感共識。

香港之夏,應該是世界範圍內,網路直播第一次被這樣大規模地應用在持續、動態的衝突現場。

百萬人在直播鏡頭前與十萬人在現場一起經歷,場內場外互動,所帶來的改變不可小覷。(本文作者為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創始人)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