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斬經堂》的北管與京劇

2019-08-29 05:50

? 人氣

1970年代文化學院靈安社子弟戲於台北慈聖宮演出。。作者提供。

1970年代文化學院靈安社子弟戲於台北慈聖宮演出。。作者提供。

京劇《斬經堂》(吳漢殺妻)被批殘忍荒謬,解嚴前很長一段時間還被禁演,但它「鄉下的表哥北管」(俞大綱語)卻是常演的劇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0年代文化學院國劇組學生參加台北靈安社,學的第一齣北管戲就是《斬經堂》。俞先生不喜歡吳漢殺妻的戲,但台北靈安社與文化學院學生1977年2月先後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與延平北路慈聖宮公演北管《斬經堂》時,他兩次都來看,慈聖宮那一檯還邀來台大中文系張敬教授,在戲台前一張「茶桌仔」悠閒地喝茶看戲,神情愉悅。我想他並未特別不喜歡這齣「原來就不是一齣健康的戲」,他厭惡的是《南寧公主》加了一大段繁瑣而無意義的吳漢比武招親情節。

北管《斬經堂》,大多在寺廟外台演出,觀眾看戲與劇場裡心情不同,劇場內看戲較為專注,不易分心,劇情是否合理,演員、文武場是否到位,比較容易被看到。廟會外台周圍的建築與環境景觀,以及觀眾的反應都會被看到,吳漢殺妻的恐怖氣氛便沖淡不少。

文化學院靈安社子弟戲(邱坤良與俞大綱),作者提供。
1977年2月林懷民與俞大綱在文化學院靈安社子弟戲後台。作者提供。

北管本從劉秀的【緊中慢】開場:「適才虎口逃了命,前到別處去逃生」,馬成隨後喊叫「幼主等著」,劉秀知其為二十八宿之一,方才放心,開了一張支票,「小王日後登龍位,封你並肩一字王」。然而,後有追兵,擺在眼前的是王莽女婿吳漢把守的金斗潼關,恐怕插翅難飛,馬成自恃與吳漢曾在柴桑店有八拜之交,前往潼關遊說。

第二場吳漢升帳自報家門,「今當三六九日,是本宮放關(京劇作上關)之期」,馬成、吳漢敘舊。麒派本馬成見吳漢時,明言保幼主過關,被吳漢當場回絕,兩人發生打鬥,馬成落敗而逃,吳漢拿下劉秀,情節略顯模糊。北管本吳漢佯裝答應馬成「請幼主過關」,卻趁機捉住劉秀,馬成逃出關外叫陣,吳漢出關迎戰,馬成敗走至南陽求救,前後情節戲劇性較強。

京劇《斬經堂》雖接近海派戲,演法仍然洗鍊,有稜有角,北管則粗獷、直接,製造懸念。吳漢捉住劉秀向母親(北管作姚氏、京劇作寧氏)賀喜,聲稱將劉秀解往長安,做個「忠孝兩雙全」,吳母反問他「忠」在哪裡?「忠在國家」,「孝」呢?「孝在高堂」,吳母予以斥責,「劉秀可有殺你父?」「他怎敢」「滅你母?」「母在高堂」,吳母說了反話「拿得好,拿得好」,在吳漢追問下,說出十八年前的沉冤。

聽母親述及往事,吳漢即怒沖沖地欲點動人馬,為父報仇,但吳母云不必動此干戈,只聽娘三件大事即可,前兩件事解散潼關兵馬、四員虎將立斬,放劉秀過關,到第三件事時「不說也罷」,經吳漢一再詰問,才說到經堂取你妻子首級。母親的三件事吳漢面對其妻玉英(京劇作蘭英)再重述一遍,火爆動作也反覆重現。這是一齣福路戲,在唱腔上運用【彩板】、【慢中緊】、【緊中慢】、【平板】與【流水】,演員配合鑼鼓點的情緒張力,一層一層的將情節堆疊起來,也讓角色性格得以凸顯。

北管的吳漢在聽到公主唸經祈求「婆婆福壽康寧」時,立即折回跟母親求情,「母親饒了吧!」「吾兒捨了吧!」,不得不再至經堂,《斬經堂》的吳漢有跳躍、跺腳、抬腿、踢腳等誇張的身段,時而與妻相擁放聲悲哭,柔情似水地為公主彈淚,時而做出欲取其人頭的暴戾,夫妻兩人無助地攜手轉圈。殺妻的情境搭配快節奏的鑼鼓點,粗曠中表現出夫妻素樸的真性情,玉英、吳漢較無公主駙馬的貴氣。

文化學院靈安社子弟戲。作者提供。
靈安社子弟戲演出時舞台上貼滿紅紙,這是民間子弟團的交陪方式。作者提供。

玉英一再跟吳漢求饒,「開言就把駙馬叫,當初我父多無道,妻子年幼不知情」,吳漢硬著心腸罵王莽「篡位之君罪難當」,執意「今日斬斷夫妻情」。王玉英華麗的罩衫,被吳漢一把抓下,內裡只留黑色素面衣褲,原本整齊的頭髮同時打散,以甩髮及跪步行走。

公主求生不得,對著經堂菩薩拜,「我今不能早晚把經唸,再不能早晚把香燒,也罷,對著長安父王叫,當初不該殺他父,望著二堂婆婆叫,我今不能早晚殷勤侍,再不能早晚奉茶請」,但仍然心存一絲希望:「駙馬饒了吧,饒了吧,駙馬啊駙馬,念著妻子枕邊情」。

最後吳漢轉身將劍丟下,玉英悲絕的唱出「閻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然後超級賢慧的公主舉劍自刎,讓許多觀眾非常不忍心。吳漢「一見公主自刎死,痛得本宮裂碎心」,還是將首級帶在身旁見母,把吳漢推向愚忠愚孝的千古憨人,最後一場(大花獻頭科)老旦:「哎呀!不好了」跟京劇一樣,藉口喝茶,還要吳漢親自取茶,等駙馬回轉,母已自縊。

北管的吳漢穿關與京劇同,由紅生或大花扮演,有些戲(如歌仔戲或粵劇)是扮俊的武生。這兩年若干歌仔戲劇團常演《斬經堂》,與《南寧公主》一樣,加了吳漢招親的枝節,鉅細靡遺的「戲文」演起來,就容易流於平面的情節交代,不如北管與京劇,是由吳母之口追溯往事,情節完整、緊湊。

北管《斬經堂》是《劉秀走國》的一折,接著是《燒窯》,演劉秀與陰麗華相遇的故事。就戲曲史脈絡,北管與京劇系出同門,京劇演員所需具備的「文武崑亂不擋」,亂彈部分與北管/亂彈是近親,然兩個劇種際遇大大不同,京劇在舞台藝術不斷美化,新編戲曲創作不斷,北管的演出多配合廟會與祭祀活動,演出風格較遵守傳統,少有創新,戲碼不斷流失。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