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Chinese,各自解讀》華人、漢族、祖籍...... 中國藝術家小珂、子涵創作《中文名》聆聽不同聲音

2019-08-28 08:00

? 人氣

中國藝術家小珂(左)與子涵參加台北藝術節展現創作《中文名》(簡恒宇攝)

中國藝術家小珂(左)與子涵參加台北藝術節展現創作《中文名》(簡恒宇攝)

Chinese這個詞是指中國人?中華民族?還是有其他意思?由於曾長時間在外國創作演出,讓中國當代藝術家小珂與子涵2人對身分認同有很大的感觸,因此開始創作《中文名》,透過訪談調研方式,共同探索關於Chinese的各類解讀。當問及中國的「狼性」,小珂與子涵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稱,「狼性」早已是過去式,直言台灣與中國似乎總是「活在對方的過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說中華民族 才有56民族

《中文名》(Chiname)英文是由China和Name組合而成,「每個人第一眼看到而讀出來的方式都不同」,小珂表示,身分認同議題一直存在,只是離開原生環境才會更有感觸,因此在2017年底、2018年初有了創作《中文名》的想法。這項預計3年的創作計畫,小珂與子涵來台灣參加2019年台北藝術節,透過攝影展和紀錄片展示目前進行1年的成果。

由於新加坡把華人歸類為「華族」,華人與漢族是否劃上等號?小珂斬釘截鐵回道:「兩者是不同意思。」她提到,中國千年以來都有一種概念,即強化整體性和民族性,「一定會先說中華民族大團結,才強調中國56個民族」。小珂也說,30年以前並沒有「華」字用法,都是用「唐」字稱呼,而從知識面解讀,以前的「唐」變成「漢」,意即像是過去的「唐人」,就是指現在的漢人。

唐山、唐人街這些稱呼,真的跟唐朝有關嗎?(圖/pixabay)
唐山、唐人街這些稱呼,真的跟唐朝有關嗎?(圖/pixabay)

老家在哪?小珂子涵各有解讀

近來不少外籍足球員歸化中國籍,其中巴西球員艾克森(原名艾傑臣,Elkeson)成為首位沒有華人血統且入選中國國家隊的外國球員,對此子涵強調,有些被賦予的東西並非能夠由自己決定,因此不用去追究族裔、外貌是不是華人,並稱艾克森也曾表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加上中國國家隊納入歸化球員,本來就是提高踢球水平的手段。

小珂與子涵現居於中國經濟第一大城上海,問到「老家」在哪,2人都覺得是很有趣的提問。「我是新上海人」,小珂說,自己在雲南昆明出生長大,但家人原住在北方,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到南方,「如果是問『老』,我會回答出生地,但若是問『家』,則會說上海,因為時間會讓人對一個地方產生不同感覺」。子涵則稱,老家可從血緣、記憶、住最久的地方各角度解讀,「我對家沒有固定的概念」。

夜色中的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高樓(新華社)
夜色中的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高樓(新華社)

祖籍在中國是工具 在台灣多了鄉愁

子涵的父母分別來自湖北和上海,2人在安徽工作認識,但母親當時是回上海娘家生小孩,因此子涵在上海待到1歲多時,就搬到安徽,18歲以前的青年時期都在安徽度過,大學才回到上海,「沒有所謂地域上的家鄉,而家也連同到自己對身分的認定」,他回憶以前到深圳,當時到處都有標語寫著「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想讓人有種歸屬感」。

至於對祖籍的看法,小珂說,祖籍在中國具有功能性,與戶口制度連結,但在台灣似乎多了鄉愁,因為經歷過離開大陸來到這座島的事件,「情感是鄉愁的聯繫,儘管大陸內心各地人也都到處遷徙移動,但終究還是在那塊土地上......改革開放才開始有鄉愁,但這種鄉愁是對於城市經濟發展、建設,加上農村勞動力往城市移動而產生」。

20180929-西門町街景。(簡必丞攝)
台北西門町街景。(簡必丞攝)

子涵:台北太像日本 小珂:有股年輕的淒涼

小珂與子涵曾參加2018年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2019年參加台北藝術節,已是第2次來到台灣,但主要待在台北,問到對台北的看法,小珂直言:「台北城市面貌有點舊,又帶有活力朝氣。」她表示,上海是現代大樓面貌,但沒辦法看到那麼密集的年輕人,台北則是「無論走到哪都是活躍的年輕人」,但建築陳舊,有種「年輕的淒涼」。

「這是因為台灣比較早發展,從歷史脈絡來看會是很合理的狀態」,小珂強調,「台灣仍帶有活躍性」。曾到過日本數次的子涵則說:「台北太像日本,包括小巷內的店家布置。」他也提到台灣年輕人在公共場合練舞的文化很特別,因為在上海很少看到年輕人在公共場合練舞。兩次來台灣剛好台灣都有選舉,是否發現台灣人很關心政治?小珂笑著反問:「不是嗎?」

加州漁業和野生動物局釋出的影片發現,加州狼家族多了三位新成員。(AP)
中國藝術家小珂與子涵認為,「狼性」已成過去式。圖為美國加州狼家族多了三位新成員。(AP)

中國年輕人講求「狼性」?「已是過去式」

不過小珂表示,大陸年輕人若對政治毫無敏感度,就絕口不提,如果有政治意識,會非常直接的聊,「台灣人則不會當面說,都是在網路上很活躍」,並稱島會有種對身分認知感到危機的文化,大陸文化的邊界感知則不同。問到對中國年輕世代「狼性」的看法,小珂與子涵先是停頓了一下,接著回道:「狼性已是過去式,我們(台灣與中國)總是活在對方的過去。」

子涵表示,中國1999年開始進行大學擴大招生,已把大學視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加上還有地域性的差異,「大城市競爭本來就很激烈」;小珂則指出,儒家的士大夫文化凸顯在巨大人口中,就是要往上爬,「不過199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世代正走向一個問題,這些孩子的父母剛好趕上大陸經濟起飛前期,在優渥的生活條件下,這些孩子不覺得奮鬥是必然的,因為家裡能供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