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照片看課本不敢提的「光復」秘史:原來,台灣曾被美國炸成這般煉獄

2016-10-24 18:04

? 人氣

在「光復」以前,台灣曾是這副怵目驚心的風景…(圖/台灣東販提供)

在「光復」以前,台灣曾是這副怵目驚心的風景…(圖/台灣東販提供)

台灣「光復」前,到底發生多少事?當教科書述說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人為了「慶祝回歸祖國」歡欣雀躍時,或許你還忽略了這段歷史:在戰爭時,台灣屬於日本,曾遭受美國與「祖國」中華民國的猛烈空襲,化作焦土,在「光復」以前,台灣曾是這般怵目驚心的風景……

1945年5月31日星期四,當天臺北晴空朗朗,早上8點的太陽熱力十足,曬得行人汗流浹背,紛紛加快步伐,或躲進亭仔腳裡行走。這時,有4架美國P-38戰鬥機在上空盤旋,沒多久就消失無蹤,為晴朗的一天投下幾縷陰影。當解除警報的鐘聲響起,緊張凝滯的氣氛頓時鬆弛下來,街道上慢慢開始有人車來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個小時後,成群的B-24轟炸機出現在內湖、圓山方向,金屬機身被初夏的太陽照得閃閃發光,以3架1組的編制,集體朝臺北城區飛來。飛機越飛越低,螺旋槳聲轟隆轟隆作響,隸屬美國第五航空隊的百餘架轟炸機,低空輪番攻擊臺北的官廳建築,及鄰近地區的軍事設備。

撼天動地

家住新莊的作家鄭清文,當時就讀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校(今大同高中),那天學校因空襲警報停課,而與同學從臺北走回家,半路上遇到飛機襲擊,急忙躲避在縱貫路旁的小洞。當飛機開始投彈,他說:「我們可以看到炸彈像下雨一般的掉下來。然後就是一陣陣的閃光和聲響,大地搖撼起來了。」

搖撼之中,如雨一般襲擊臺北的炸彈有大小兩種:大型炸彈是裝著黏膠狀易燃物的「燒夷彈」,爆炸後附著於建築物和人體,滅火相當困難;小型炸彈是在地面以水平方向炸開的「瞬發彈」,爆裂後會產生大量的鋼碎片,殺傷力極強。

大空襲當日,美軍完成轟炸任務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圖下方冒黑煙者為中彈的臺灣總督府,圖左位於火車站前方的鐵道旅館也受到攻擊陷入火海。(圖/東販文化提供)
大空襲當日,美軍完成轟炸任務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圖下方冒黑煙者為中彈的臺灣總督府,圖左位於火車站前方的鐵道旅館也受到攻擊陷入火海。(圖/台灣東販提供)

從上午10點到下午1點,美軍對臺北實施密集轟炸,3800顆炸彈接連攻擊,讓臺灣總督府周邊繁華的商業街區建築頹毀,鄰近官廳公署如總務長官官舍、度量衡所、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總督府圖書館、鐵道旅館等建築全毀,臺灣銀行、臺北法院、臺北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也都遭到攻擊毀損。松山機場、砲兵部隊、臺灣軍司令部等軍事、交通設施亦被炸損。全臺北死傷人數超過3000人。

「臺北那邊有很多地方在冒煙。總督府的火焰不但沒有熄滅,反而越燒越熾烈,有很多人在淡水河邊觀看,因為有淡水河,從新莊到臺北完全沒有遮蔽物,可以看到臺北的全景。到了黃昏,總督府還在燃燒,整個天空都變成鮮紅了,那火焰一直燒到入夜以後。」

鄭清文描述他從新莊眺望臺北的情形。當天的轟炸,是臺北歷次所遭空襲中最嚴重的一次,城市的政治、經濟、交通機能受損失靈。尤其是作為日本殖民統治象徵的總督府,也在大空襲中遭到攻擊,起火燃燒,火焰照亮了大停電的臺北夜空,滾滾濃煙直竄天際,使陰曆20日夜半才升起的下弦月也為之黯淡。這幅巨大哀戚的景象,深深留在劫後餘生者的記憶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