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823中蘇美台四方博弈,金馬在核子浩劫邊緣

2019-08-23 06:50

? 人氣

圖為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圖為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1957年蘇聯赫魯雪夫為了解決自身的經濟問題,號召社會主義集團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但為毛澤東所反對,毛澤東於是藉口美、英利用中東危機出兵黎巴嫩和約旦,必須在遠東開闢戰場以牽制美國,下令砲擊金門,直接打蔣,間接打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58年8月23日金門夏令時間下午6時30分,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集結重砲猛烈轟擊金門,開始2小時內落彈即達5.7萬餘枚,解放軍第一波攻擊造成島內軍民嚴重死傷,密集的砲彈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翠谷水上餐廳,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中彈身亡,其中以空軍副司令官章傑最為慘烈,事後僅在池塘裡找到一截下肢,可說是粉身碎骨殉國。

解放軍對金門瘋狂的砲擊持續了44天,面積僅150餘平方公里的金門,落彈47萬餘枚,除了軍事陣地被摧毀,國軍死傷嚴重外,金門民眾162人罹難,638人輕重傷,房屋全毀3543間,半毀2800間。戰爭沒有贏家,對岸軍民也是死傷慘重。

823砲戰剛開始,8月24日美國軍方即向艾森豪總統提議,必要時動用核武(美國中情局建議最有效的投擲地點為外島周遭的共軍基地,金門、馬祖也會跟著遭殃),迫使蘇聯基於與中共的軍事同盟條約,也向美國發出核武威脅。毛澤東成功逼迫赫魯雪夫在「和平共處」政策和「蘇中同盟」關係之間做選擇,一方面挑戰赫魯雪夫在共產世界的領導地位,一方面也測試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

這場差點釀成核子浩劫的砲戰,讓金門和馬祖兩外島頓時成為國際間注目的焦點,擔心演變成世界大戰,各國紛紛主張國民政府應從金、馬外島撤軍。但老蔣總統認為丟掉金、馬外島,台灣亦將不保,堅持部署重兵死守;毛澤東也覺悟到,就算攻下金、馬,國共之間的地理距離從十里變成百里,難有接觸,更容易製造出「兩個中國」的情勢。

因此,10月6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下令停火一周, 10月13日,再下令停火兩周 。但至10月20日,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為台灣運補船艦護航,宣布停火無效,恢復砲擊。這讓10月21日飛抵台北,原本要說服老蔣總統從外島撤軍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騎虎難下;反而於10月23日與我方發表聯合公報,認為金門、馬祖與台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連,而老蔣總統也答應放棄武力,改用三民主義光復大陸。

10月25日, 彭德懷發表《再告台灣同胞書》:「我已命令福建前綫,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金門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第二次台海危機才逐漸冷卻下來。此後這「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持續到1978年12月15日美國宣布與中共建交前夕才停止,這實在是一場匪夷所思的戰爭,荒謬的程度,戰史僅見。

經歷823砲戰後,以金門作為空飄傳單基地的「秋海棠」地圖概覽。(圖片來源:Psywar.org)
經歷823砲戰後,以金門作為空飄傳單基地的「秋海棠」地圖概覽。(圖片來源:Psywar.org)

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焦點—金馬撤軍論

1960年9 月26 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甘迺迪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在芝加哥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在這次辯論後半場,美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摩根發問:「請甘迺迪參議員對於先前說過『我認為把我們在遠東的防衛線畫在金門、馬祖是很不智的作法』可否再多說明?」

甘迺迪首先聲明他認同應該防衛台灣,但又說金門、馬祖離赤色中國僅五、六英哩,甚至在一般海港界線範圍內,而離台灣則超過一百哩之遠,他引述部分軍方人士的說法,認為這些島嶼在戰略上無法防禦。甘迺迪說他反對在共軍的槍口下退縮,然而,若要為了台灣而開戰,那麼防衛線應該要劃分清楚,金門、馬祖並不是保衛台灣的必要防線。

尼克森不同意甘迺迪放棄防衛金門、馬祖的主張,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要的不只是金門、馬祖,不只是台灣,他們想要的是全世界,所以應該就地阻擋,不能退讓。之後他挑戰甘迺迪想要讓出金門、馬祖的危險:因為過去西方世界對希特勒就曾經採取讓步,卻沒有效果,最後引致全面戰爭。

大選結果,甘迺迪以些微差距擊敗尼克森,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總統任內,美國逐漸陷入越戰泥淖,又面臨古巴及柏林危機,而金馬外島在共軍「單打雙不打」的演示性質下,我方沒有撤軍,雙方也沒有停火,但緊張情況也沒有大規模升高,就不在他的目光內了。

1960年美國舉辦史上第一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甘迺迪靠著迷人外表贏過副總統尼克森。(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60年美國舉辦史上第一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甘迺迪靠著迷人外表贏過副總統尼克森。(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反而,1960年堅持反共,被我寄以厚望的尼克森,於1969年當選美國總統後,為了紓解國內反越戰的壓力和抑制蘇聯的擴張,積極謀求與北京改善關係,於1972年2月訪問北京,與中共簽署上海公報,放棄了美國一向執行的「兩個中國」政策,轉為承認「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成為至今美國對華政策的框架。

而尼克森解決越戰問題的方式,竟是於1973年1月27日與參戰各方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後兩個月內,將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任由越共全面赤化越南。

*作者為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台大土木工程博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出生和成長於兩岸硝煙彌漫時代的戰地金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