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志觀點: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太高,開發商「被迫」賺飽就跑

2019-08-22 05:50

? 人氣

 就可發現其前二十名,已經紅成一片,但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是五星旗,大量被中國的風場所攻佔,而非台灣風場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政策規劃:先天不良,後天失調

由於台灣政策規劃,是世界第一的倉促,導致很多政策推動作法,只是做做樣子。政府不敢承認疏失錯誤,只能用錢解決了。

首先,風場到底好不好,不是只是仰賴國內外研究單位的『粗估』而已,通常需要有長期的測風塔實測累積數據而成。若台灣風場不好,也難怪要給開發商比較高的費用,這當然合理。問題在,政府不敢承認台灣風場不好,一面宣揚台灣有世界級優良風場,卻又不把價格定低,怎麼樣都是矛盾與不合理。

其次,政策環評也只是做做樣子。在歐洲國家透過政策環評制度,可將最適合離岸風電的位置規劃出來,而不是類似台灣先隨意劃一大片之後,突然發現航道、白海豚、水下文化資產等問題,再要求廠商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當然政府絕對不會承認他的疏失,在沒有採取「歐規」的政策環評,衍生開發商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政府只好給更多的錢!

另外最常討論的就是縱使台灣海峽風場再好,也是險峻的黑水溝。這意味著,因應颱風、地震、鹽害等措施,需要額外的成本。

此外,在英國、德國,開發商原則上不需要負擔從陸上變電站到海上風機的電網成本,而在台灣開發,這一段成本當然要增加。更不用說前面已經花費了相當大篇幅討論的不確定的國產化風險。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開發商「被迫」賣股逃命

適度地釋股,本係開發商「正常」籌措資金的方式,原無可厚非,但若演變成當今放棄如此高額躉購費率的肥厚利益,提前透過釋股獲利了結的被迫賣股逃命的狀況,只能說,不能怪開發商了。下面這些風險,真的是無解與嚴峻:

1. 台灣澎湖的海纜,一直到今天都沒辦法順利併聯,如何能期待離岸風電開發後,在雲林隔壁的彰化會讓海纜順利上陸?
2. 開發權益,全然透過行政內規賦予,隨時可能翻盤。
3. 若比照2008年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主導(有環保團體人士擔任環評委員)同意開發的中科三期等事件,未來在2020年發生政黨輪替後,是否馬上翻臉不認人,傾巢而出,發起各種抗議及訴訟杯葛離岸風電開發。

上緯95%釋股案,原本是指標性的案件,但經濟部大開釋股方便大門,給了各開發商更大的信心,當然能透過釋股跑就跑。

換做你是開發商….

商人投資賺錢,逐利而居,天經地義!

換做你是開發商,原本在2016年開始時,以為只要經營自己最擅長的離岸風電開發事業,當起花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向銀行借到錢,把離岸風電蓋起來賺躉購費率FIT即可。

怎麼會知道,自己到了2017年中開始,政府命你扮演起「工業局」的角色,不僅要當花木蘭,還要幫台灣公司變成木匠、鐵匠、皮匠...,且手頭未必有足夠專利與技術,卻搖身一變成為扶植台灣從來都相當稚嫩的「風電供應鏈」及「海事工程」的要角。這些在欠缺資金、欠人才之狀況下,卻被要求在短短幾年間內就要全部上路的開發商,在台灣遭遇到在世界其他國家不會遇到的詭異狀況。

而更麻煩的是,中國有太多便宜好用的設備、海工、船舶可用,卻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動輒得咎。然後所有因此產生的延宕,都不能算是不可抗力事由。就算台灣有世界最好的風場,開發風險恐怕也是世界最高吧!也無怪乎,在安永所做的再生能源投資吸引力指數(EY's latest Renewable Energy Country Attractiveness Index (RECAI) )中,台灣排名非常後面只有第三十三名。

捫心自問,若你是開發商,你要怎麼對股東交代呢?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高銘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