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從反納粹到反赤化

2019-08-25 07:20

? 人氣

與同時代的中國大陸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了太多破壞,強調「劫富濟貧」的共產黨廣泛受到民眾歡迎。無論是希臘、法國、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是英美法佔領下的西德,通通都是共產主義孳生的溫床。只有透過快速讓老百姓「脫貧」的方式,才能阻止共產黨人透過選票在這些國家獲得執政權。可見歐洲的反共戰爭,實際上是一場經濟戰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法兩國的態度,就如一戰結束時那般希望讓德國永世不得翻身。但美國方面卻認為,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應該保留下來,做為自由民主國家長期與蘇聯集團抗衡的資本。時任美國國務卿的二戰名將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很理所當然的把德國納入他的援助計劃之中。這裡提到的德國,指得是包括蘇聯佔領區東德在內的整個德國。

就連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甚至於蘇聯本身,也都被涵蓋在這個「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之內。只可惜史達林將美援視為來自西方的「糖衣毒藥」,不許蘇聯與東歐衛星國接受。高達130億美元的援助,就通通被送到了西歐。此一決定,導致接下來的40年內,西歐各國的經濟發展都遠在東歐國家之上。

老百姓的生活穩定了,就不會去接受任何極端的意識形態,無論是極左的共產主義還是極右的納粹主義自然沒有生存空間。這是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中學到的教訓,卻沒有為英法兩國所領悟。「馬歇爾計劃」的成功,瞬間讓美國成為戰後西方世界的老大,把英國給整個壓了下去。戰後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立,美國也不能繼續置身事外。

考量到地球是圓的,北美大陸與歐洲大陸僅隔著一道大西洋,兩者的安全息息相關。更何況蘇聯軍隊可經由北極圈,對包括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在內的北美目標實施突襲,所以美國與西歐的安全息息相關。外加加拿大又是大英國協的會員國,和英美都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也必須要納入這個集體安全的架構內,一個跨大西洋的集體防禦構想於焉誕生。

1949年4月4日,以西歐聯盟的五個國家為基礎,加上美國、加拿大、冰島、丹麥、挪威、義大利與葡萄牙等共12國在華府簽署《北大西洋公約》(North Atlantic Treaty),拉開了北約成立的序幕。此刻的義大利,已經由1946年的公民投票由王國轉型成共和國,擺脫了往日參加軸心國時使用的國號,背後自然是少不了來自美國的影響。

20190820-NAT。(許劍虹提供)
1949年4月9日,杜魯門在《北大西洋公約》上簽字,此時距離解放軍第35軍軍長吳化文發動渡江戰役,一舉攻下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日子還有10天,此舉似乎有些亡羊補牢,防止西歐跟著中國一起淪陷之用意。(美國國家檔案館)

《北大西洋公約》的最大立意,彰顯在其第五條上,即「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令人尷尬的是,絕大多數《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國直到1949年都還處於戰後重建的狀態。儘管《北大西洋公約》與西歐聯盟防禦組織平行存在,前者的作用是防禦蘇聯,後者為壓制德國,但一切都還是要靠美國來獨當一面。

但是1949年卻也發生了兩件歷史大事,確定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與壯大。首先美英動員龐大的空中運輸力量,衝破了蘇聯紅軍對西柏林的封鎖,令史達林一統柏林的陰謀難以得逞.緊接著柏林空運奇蹟而來的,則是希臘王國成功鎮壓了國內的共產革命,確保地中海的海上航行權仍牢牢掌握在英國皇家海軍手中。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