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小孩叛逆、拒絕溝通前,請大人先檢討自己!心理師:青春期大腦是混亂、易爆衝的

2016-09-01 14:42

? 人氣

青春期少年、少女往往容易被貼上叛逆、古怪的標籤(實情是,孩子只是在試著探索自我、嘗試表達個人意見),甚至莫名地被套上草莓族、抗壓性低、玻璃心等稱號(實情是,青春期的大腦確實是脆弱、易受壓力影響的,這種狀態並非他們「自願選擇的」,很多狀況也不是用「意志力」就可以克服的,而是大腦發展的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孩子養成談心的習慣:心態調適最重要

當大人帶著這樣的眼光與青少年互動時,青少年還真的容易拒絕溝通,成為大人眼中「叛逆」的青少年。在親子溝通時,請家長試著放下「先入為主」、「聽我的就對了」、「你還是小孩」的心態,敞開心胸了解青少年的感受。

不少父母親常誤解了溝通,讓溝通變成是說教或教導。如果在溝通之前,有嘗試理解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彼此的矛盾就化解了。同時,請允許青少年的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感覺與情緒。大人應該示範與教會青少年的,是如何妥善處理這些本來就應該有的情緒與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或壓抑這些本能。

青春期是一場腦內風暴

大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在他的著作中,巧妙的用「腦內風暴」(Brainstorm)來比喻青春期的大腦。確實沒錯,青春期的大腦,必須面對許多「內憂外患」,順利通過考驗之後,我們才逐漸成為大人。但在處理內憂外患的過程,確實難關重重。

混亂、不穩定本來就是青春期的一種樣貌。試想像一個初學開車的人,卻駕著一台引擎馬力很強的車子(青春期的大腦不穩定性容易讓人「暴衝」)。某次若不小心剎車踩錯邊,那會是什麼情景。另外可能暗示青春期大腦不穩定性的例子是,青春期是許多精神疾病好發的年齡,而諸多研究都已經顯示,精神疾患都與大腦異常狀況有關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精神疾患與症狀,在青春期就開始發病或者潛伏。

因此需提醒,許多無法順利通過考驗、適當處理壓力,而遭遇難關、困擾的青少年,並非只是因為大人口中所謂的「意志力薄弱」而已,而是有許多外在(社會、環境)因素與基本的生理因素在影響著。我們必須試著將這些種種因素釐清、排除,才能陪伴青少年找到最適合的處理方法。

必要時請協尋專業支持

除了放手讓青少年去闖蕩之外,父母可以練習退一步,成為青少年最好的支持者、傾聽者與觀察者,從不同生活面向來陪伴、關心家裡的青少年,除了課業之外,還可觀察的面向如:情緒管理、專注力、人際關係、情感關係、飲食、作息與睡眠、或者休閒時間的安排等。

成績不好青少年(翻攝自YouTube)
除了成績,青春期的學生正面臨內憂外患的混亂。(翻攝自YouTube)

在觀察與溝通時,請試著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用開放的心態了解青少年。

倘若,青少年在上述向度出現異狀,維持了一段時間,且明顯影響到課業、人際或生活,及早與學校導師或輔導室的輔導老師談談,不少學校開始有駐校心理師也是可以善用的資源。或者,各大醫院、診所的臨床/諮商心理師、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員,也是家長最好的助手。讓專業人員用客觀、科學且完整的角度,來了解青少年遇到的困境,有機會陪他們走一段路,及早處理的話,就更有機會能安度這場青春期的風暴。

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沈眉君,衛福部桃園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