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非核是普世價值嗎?以瑞典.瑞士.比利時為例

2019-08-19 06:50

? 人氣

瑞士的格斯根核電廠。(美聯社)

瑞士的格斯根核電廠。(美聯社)

談談瑞典、比利時、瑞士這三個國家的核能現況。這三個國家的核能發電量占比分別為40.3%、39%與37.7%,世界排名第5名到第7。前4名的國家是法國(71.7%)、斯諾代克(55%)、烏克蘭(53%)、匈牙利(50.6%)。這三個國家與臺灣的基本資料、裝置容量、與電力資訊列於附表。如表所示,臺灣人口2,300萬是4個國家最多的,瑞典與比利時人口略多於1000萬,瑞士820萬。瑞典的土地面積遠大於其他三個國家,是臺灣的12.5倍。臺灣人口密度654/平方公里,遠高於其他三國,比利時379、瑞士201、瑞典只有22。臺灣的人年均購買GDP與瑞典相當,高於比利時,低於瑞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表1,背景資料。2017年數據。
表1,背景資料。2017年數據

瑞  典

瑞典地廣人稀,有豐沛的水力資源,裝置容量中水力發電占42%,再生能源比例達32%,化石燃料發電僅佔5%,核能的裝置容量佔比為22%。瑞典的系統裝置容量4,029萬瓩,是臺灣的81%,但發電量為1,529億度,僅是臺灣的62%;應與高佔比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有關。瑞典電力出口260.2億度,進口142.9億度,電力淨輸出國(117.3億度)。年平均用電量13,2962度,是臺灣的1.32倍。

基於供應可靠性與價格穩定的考量,瑞典不願意大量依賴進口的化石燃料,很早就開始發展核電。1964年設計建造了一個小型供熱與發電的重水式反應器,運轉至1974年。1960年代末期積極籌劃發展核電,1970年代與1980年代分別商轉6 部機組;共有4個電廠,12部機組,總裝置容量1,068.7萬瓩。目前尚有8部機組運轉中,總裝置容量837.6萬瓩。2016年,核能發電總量為630億度。

瑞典政壇對是否該使用核能發電已經爭議40年,瑞典小黨林立,各個政黨對不同的議題都有特定的立場,每次選舉後的合縱連橫造成核能政策的反覆。1979年美國發生三浬島事故,1980年瑞典即針對核電的發展舉行公投,公投有三個選項,但沒有長久使用核能的選項。公投結果,多數民眾支持繼續使用運轉中的核電廠,並完成興建中的核電廠,只要電廠具有經濟競爭力,持續使用到認定的運轉年限,當時的認知是25年。公投後,政府停止核電進一步的擴展,同時設定「非核」目標,只要有實質可以替代核能的新能源,2010年時關閉所有的機組。

1986年發生車諾比爾核電廠災變,1988年瑞典政府宣佈1995時開始關閉核能電廠,這項宣布開啟了政黨間在核能議題上的角力。首先各工商團體與工會反對;1994年政府籌組能源委員會評估核能政策;能源委員會1995年的結論為:從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層面來看,瑞典無法於2010年非核,但可以考慮在1998年關閉一部核能機組。1997年年初,政黨達成了協議,於1998年中與2001年終各關閉一座功率為60萬瓩的沸水式反應器機組。這兩部於1975與1977年商轉機組的電廠廠址,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只有20公里。這項協議的合法化性遭到電力公司的質疑,甚至將案子拉高層次到歐盟抗告,經過一連串的談判妥協,該兩部機組分別於1999年與2005年關閉。

烏克蘭車諾比核災遺址的「新圍阻體」(AP)
烏克蘭車諾比核災一度讓瑞典關閉核電廠。圖為車諾比比核災遺址的「新圍阻體」(AP)

在討論是否關閉這兩座電廠的過程中,電力公司爭取到讓其他10部機組可以運轉40年,於2012~2025年關閉,但亦不排除運轉60年得可能性。這等同於推翻了政府1980年於2010年非核的政策。為了彌補電力公司損失的兩部機組共120萬瓩的裝置容量,法規管制單位允許電力公司提升其他10座反應器的功率,至2014年年中,總額超過160萬瓩。

瑞典在1984年即對核能發電徵收以發電量為基礎的額外生產稅,於2000年改為以裝置容量為計算基礎,後經數次調整,2014年共調升至原來2.67倍,全年的總稅額達45億瑞典克朗 (匯率:1瑞典克朗為3.3新臺幣)。2016年時,稅率約等同於0.8 歐元分/度,約佔核電成本的25%。

由於不堪核電容量稅的負荷;2015年電力公司決定「提早」關閉兩部較早商轉且裝置容量較小的機組,1972年商轉的49.3萬瓩機組於2017年停機 (運轉45年),1974年商轉的66.1萬瓩機組於2016年停機(運轉42年)。

瑞典政府於2016年6月宣布,2019年廢止核能裝置容量稅,確保剩下的8部機組,可以持續運轉,同時亦同意電力公司可以於現有的廠址規劃至多10部核能機組替代退休的機組。

1970年代末期推動反核的中央黨(Centre Panty),在核能議題上與三個社會主義政黨合作,但在其他議題上與另外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合作。2005年,中央黨反對電價上漲,同時認為氣侯變遷的因應優先於核電廠除役,改變非核立場,在能源議題上採取與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一致的立場。這四個政黨形成的聯盟於2006年贏得選舉,改變了瑞典的核能政策。促成了電廠功率提升的政策。2009年2月,執政聯盟宣佈計劃廢止瑞典不再興建核電廠的法令,這項新政策於2010年6月低空閃過,但新建機組只限於現有廠與替代現有機組。電力公司於2012年提出興建兩部機組的申請,但明確指出機組是為了2025年以後的電力需求。

2014年年中的選舉,綠黨加入了執政聯盟,說服了社會民主黨成立了能源委員會,再度展開「非核」的規劃。雖然兩黨都說核能發電最終可以用再生能源與電力節約來替代,兩黨期待再生能源在2020年提供300億度的電力,但社會民主黨明確的表達瑞典在可見的未來需要核能,綠黨則希望在未來4年內關閉2部機組。2016年電力公司宣布期待機組的運轉年限為60年。瑞典的核電爭議與政策的反覆持續中。

表2,電力資訊。2016年數據。
表2,電力資訊。2016年數據。#百萬度/平方公里。

瑞  士

瑞士人口一共8,292,869人,土地面積41,277平方公里(臺灣的1,15 倍),人口密度是臺灣的30%。電力總裝置容量2,084萬瓩 (臺灣的42%),瑞士水力資源豐沛,水力發電佔比高達67%,核能18%,再生能源13%,化石燃料只佔3%。瑞士人均GDP是臺灣的3.37倍,但考慮購買力後,僅為臺灣的1.23倍。瑞士的發電量為590.1億度,電力出口301.7億度,進口341.0億度,為電力淨進口國。瑞士電力系統與歐洲其他國家電力系統電量交換比例高的驚人! 瑞士的每人年均電力使用電量為 7,049度,只有臺灣的70%。

由於擔心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會影響到瑞士的環境與破壞觀光資源,瑞士政府1960年代中期即積極的發展核能發電。瑞士目前有4座核能電廠,5 部機組。1969年~1971年即商轉了3部小型機組,容量分別為36.5,36.5,與37.3萬瓩;1979年與1984年商轉兩部容量為1,010與1,220萬瓩的大型機組。這些機組都曾執行功率提昇計劃,目前總裝置容量為348.5萬瓩。較近的統計,其核能發電量為245億度。

瑞士的核能爭議於1969年即開始,主要是預訂廠址的地方民眾反對核電廠的興建,1985年政府議會頃向於興建,但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廠災變,議會決定永久終止建廠計劃。但2005年1月通過的新核能法規又提供了新建核能電廠的可能性,同時又規定只要現有核電廠合乎安全規範,將沒有運轉年限的限制。電力公司開始規劃於現有廠址興建新的核電機組。

2007年初期瑞士政府宣布,由於水力發電無法擴增,核能發電將在新的國家能源政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運轉中的5座核能電廠經適當的法規程序後,將被新的機組取代。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包括發展再生能源與燃料氣複循環機組,以及節電措施。電力公司提出三座大型160萬瓩機組的規劃。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讓規劃全面改觀,由7人組成的瑞士聯邦委員會於2011年4月宣佈瑞士將停止核電廠的興建計劃;2011年6月,瑞士的全國委員會通過決議,核能會被逐步淘汰,但現有電廠運轉50年至2034年。2016年1月,國家議會的能源委員會反對限制核能電廠的運轉年限,同時也翻轉「不再興建核能電廠」的政策。瑞士政府於2014年提出的「2050能源策略規劃」,預計2035年再生能源(風力,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將由2017年的28.31億度電,增加到114億度,目標遠遠的低於我國規劃的「2025年達到617億度」! 2017年國家議會則決議同意電力公司以長期合約向法國電力公司進口250萬瓩的核電,年發電量約為200億度。

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機組的現況。(美聯社)
福島核災也讓瑞士一度重新檢討核電政策。圖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機組的現況。(美聯社)

比 利 時

比利時人口11,570,762人,土地面積比我國小,36,528平方公里(臺灣的84.8%),人口密度為379.人/平方公里,是臺灣的57.9%。比利時的年人均GDP為42,668美元為臺灣的1.75倍,但考慮購買力後,僅為46,600美元,為臺灣的92.3%。比利時電力系統裝置容量2,156萬瓩,是臺灣的43.5%,化石燃料佔了35%,核能28%,再生能源36%,水力僅有1%。

比利時水力資源匱乏的狀況與我國最類似。該國發電量為798.3億度,為臺灣的32.4%,年人均用電量為臺灣的70.4%。比利時的電力出口為84.65億度,進口為146.5億度,電力消費中有7.5%依靠進口。而比利時的電力售價費為0.32美元/度,遠高於臺灣的0.09美元/度,也高於瑞士與瑞典的0.21與0.20美元/度。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比利時即開始發展核能。此結緣於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地剛果產鈾。比利時於1957年設計與建造了歐洲第一個壓水式反應式反應器,功率為1萬瓩,1962年商轉,1987年停止運轉。比利時有2座電廠,7部核電機組,機組原容量介於43.3萬瓦千與103.8萬瓩間,所有的機組均有提昇功率。目前的總裝容量為620.6萬瓩。

1999年比利時政府宣布核電廠的營運期限為40年,核電廠將於2014~2025年停止運轉,但如果能源穩定供應受到威脅時,電廠可以延長使用年限。同時指定一個委員會研議下一世紀的電力需求以及滿足的方式。2003年比利時政府正式立法,將核電廠運轉年限定為40年,同時禁止興建新核能電廠。

2007年,政府任命的「2030能源政策研究委員會」的結論強調,為了信守二氧化碳減量的承諾,提升能源供應安全,以及維持經濟的穩定,必須要繼續使用核能。報告結論同時指出,「非核」將會使電價成長1倍,2003年設定的非核時間表必須重新檢討。2009年10月,委員會更具體建議,3部較早商轉的機組延役10年至2025年其餘4機組延役20年。政府接受了這項建議。電力公司也為此政策改變付出龐大的代價,電力公司於2010~2014年每年繳交215~245百萬歐元的特別稅(相當於0.5歐元分/度),2014年後稅額將再調漲。電力公司也承諾每年各提供500萬歐元補貼再生能源以及電力系統需求面管理的發展經費。但是這項協議並未在2010年4月的選舉前通過。

2011年數個政黨達成協議,在能源供應無虞且電費度會成長的前題下,2003年訂定的非核時間表要繼續執行。2012年7月執政聯盟宣布1974年與1975年商轉的兩部較小的機組將於2015年停止運轉,但另一部1975年商轉的大型機組可以運轉至2025年以避免發生全黑事件。由於此項命令違反了先前的約定,在電力公司及工商業組織的爭取下,2015年6月議會通過法律,允許本應在2015年停止運轉的兩部機組繼續運轉到2025年,但沒有提到其他機組。目前的狀況是,1974年商轉的機組將運轉50年至2025,但1980年代商轉的大型機組運轉40年,於2022年及2025年停止運轉。換句話說,如果政策不改變,比利時將於2025年非核。比利時2016年核能發電量為440億度,我還沒找到他們替代能源的資料。

表3,電力裝置容量。2016年數據 #瓩/平方公里。
表3,電力裝置容量。2016年數據 #瓩/平方公里。

結  語

瑞典,瑞士,與比利時這三個國家核電的規模與我國相當,但依靠核能的程度都比我們來的高。三個國家的核電發電成本都明顯的低於再生能源。瑞典與比利時還對核能發電課稅,以補貼再生能源的發展(標準的「以核養綠」)。三個國家共興建了25個機組,瑞典與瑞士都沒有核電廠運轉年限的限制,除瑞典有4個機組因政治與經濟考量停止運轉外,連功率很低的小型核電機組仍規劃持續運轉至60年。這三個國家的核電爭議都有長久的歷史,政策也多次反覆。由於電力公司均屬民營,可以跟政府進行協商,以繳稅的方式換取電廠的繼續運轉,電力公司堅持使用核能的理由亦為燃料供應的穩定,發電成本的低廉,以及核電是滿足二氧化碳減碳承諾不可缺的工具。

表4,核能發電狀況。國際原子能總署網頁, 2018年數據。
表4,核能發電狀況。國際原子能總署網頁, 2018年數據。

*作者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原標題為:非核是普世價值嗎?看瑞典、比利時、瑞士的核電政策、歷史與現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