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以綠色價值鏈對抗紅色供應鏈

2019-08-19 06:20

? 人氣

貿易衝突加劇,國際產業分工將逐漸形成新模式。台商選擇返台投資,經濟出現新契機。政府應扶植「非紅供應鏈」,策略性發展「綠色價值鏈」,以創新的思維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壓力。(資料照,美聯社)

貿易衝突加劇,國際產業分工將逐漸形成新模式。台商選擇返台投資,經濟出現新契機。政府應扶植「非紅供應鏈」,策略性發展「綠色價值鏈」,以創新的思維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壓力。(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將對總額約三千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一○%特別關稅。中國則暫停採購美國農產品,人民銀行更以市場反映貿易戰和經濟成長疲弱疑慮為由,順勢讓匯率中間價設定低於預期水準,加深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放手讓人民幣貶破七元整數關卡,創下十一年以來新低,反制美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中國出走台商仍會與台灣合作

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白宮預算局(OMB)落實華為禁購令,禁止聯邦機構與供應商購買華為等五家中國廠商的資通訊產品。

美中之外,日本與南韓也發生貿易衝突,各自將對方產品從俗稱白名單(whitelist countries)的出口管制「最惠國」名單中剔除。日廠商如要對南韓出口列管產品,須先向經產省申請獲准。日本管制出口到南韓的三種製造原料,讓南韓半導體產業面臨斷鏈危機,嚴重影響南韓科技產業,甚至波及全球資通訊產業。

國際貿易衝突加劇,各國保護主義抬頭,讓原本穩定的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包括蘋果(Apple)手機在內,傳統國際供應鏈面臨大幅度調整,甚至有全面的壓力。不僅南韓考慮分散半導體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關鍵材料來源,在中國生產的外商,也因中美貿易戰而考慮移轉生產製程到其他國家。

新型態的國際產業分工逐漸形成之際,在中國的台商也有出走另闢生產基地的迫切需要。長久以來兩岸間建立起產業分工,台灣仍然會是出走的台商持續選擇的優先合作對象。也有台商只是把在中國生產的半成品簡單來台加工,符合加值二五%規定就標示為台灣生產再外銷;這或許符合WTO要求,實際上還是洗產地心態,而非真正區隔紅色供應鏈。

蘋果的iPhone產品,最能代表全球化供應鏈下的成功企業圖像。(AP)
包括蘋果(Apple)手機在內,在中國生產的外商,也因中美貿易戰而考慮移轉生產製程到其他國家。(AP)

不僅「五缺」,連經營能力也缺

回頭檢視近二十年來台灣廠商接連出走,在中國複製台灣的生產模式,將國內原本完整的上、中、下游生產鏈轉移到中國。而中國一向不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甚至傾國家資本力量進行不公平的出口補貼,推動「中國製造二○二五」政策,巧妙利用台商原本領先的先進技術、跨國與跨境的接單生產管理模式,以及台商與中國廠商的生產供應鏈關係,全力發展中國在地的「紅色供應鏈」,逐漸取代台灣廠商長期以來與美、日、韓等消費性電子產業先進國家的中間財,與關鍵零組件供應關係。

隨著台灣廠商出走西進,國內產業相對缺乏創新成長動能,國內投資長期低迷。除了工總呼籲政府解決的「五缺」之外,台商投資中國,排擠了本地的投資,並隨著中國發展紅色供應鏈,而取代台灣的中間財與零組件供應關係。這讓企業失去創新成長動能,而被質疑五缺之外,是不是企業家也缺乏「經營能力」?

國際供應鏈調整之際,回台投資仍是多數台商優先選擇,這也是台灣歷經數十年出走潮後,難得一遇的產業發展契機。台商也許習慣過去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加工、再出口美國,這種三角貿易下的生產供應關係,但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優惠協助返台企業尋找合適土地、足夠勞動力,並全力協助返台投資之際,也應深入檢討返台企業的技術含量與創新能力所在,以符合未來產業發展需要。

20190531-生產線、工廠、女工、加工出口。(多維提供)
政府部門應積極思考,如何利用這個難得一遇的產業回台投資契機,策略性扶植「非紅供應鏈」,才能紓緩台灣本土產業被取代的壓力。(資料照,多維提供)

政府單位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台商,創造超過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回台投資金額。透過投資額提升,固然對經濟發展有所助益,但政府部門與回台投資的台商應認清新的生產供應關係,而非只是持續強化與中國產業的供應關係。政府部門應積極思考:如何利用這個難得一遇的產業回台投資契機,策略性扶植「非紅供應鏈」,甚至進一步發展「綠色價值鏈」的創新與加值思維,才能逐步擺脫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二○二五」政策影響,才能紓緩台灣本土產業被取代的壓力。

「綠色價值鏈」不僅包含「綠色供應鏈」強調的環境友善,採購、製造、物流、銷售、消費與回收的永續發展模式,更強調在國際生產分工中具有「綠色價值」的經濟內涵,對當地經濟具有創造就業與提升薪資的效果。綠色價值鏈追求的是能改善所得分配,兼有公平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以創新驅動取代效率驅動

唯有擺脫過去強調降低成本、換取規模量產的「效率驅動」出口代工經濟思維,將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轉換為以「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價值鏈」的新經濟成長模式,才能導正當前海外生產比重過高之下,就業、薪資與經濟成長嚴重脫鉤,造成經濟數據雖成長,但多數國民對經濟成長卻無感的舊經濟模式。以「綠色價值鏈」來區別「中國製造二○二五」積極發展的「紅色供應鏈」,才能讓身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在國際產業的調整中,重新找到台灣在全球經濟產業分工中的角色,才能重塑台灣的競爭力。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的工作,本文原刋《新新聞》1693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