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啟動第2階段槍枝管制措施 不到1個月已收購逾萬把槍

2019-08-12 17:00

? 人氣

紐西蘭槍枝收購計畫於7月中開始實行。(美聯社)

紐西蘭槍枝收購計畫於7月中開始實行。(美聯社)

紐西蘭基督城3月發生清真寺大屠殺事件後,紐西蘭政府已在7月中實施第2階段槍枝管制改革,並發起違禁槍枝收購計畫至12月20日止,目前不到1個月的時間,民間已繳還超過1萬支槍械。不過大眾仍質疑,政府的回收方案能否有效制止槍擊案再度發生,而擁槍者不滿補償措施,而專家擔憂部分違禁槍枝可能流入黑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月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反移民恐怖攻擊造成50人死亡,總理雅頓(Jacinda Ardern)在事件發生6天後,以行政命令宣布紐國境內自3月21日下午3時起,全面禁止販售所有類型的半自動武器和突擊步槍,國會更在1個月內,以1票反對通過第一階段槍枝改革法案,並於4月11日正式生效。

槍枝改革法案第1階段規定,軍式半自動武器、突擊步槍和相關零件全部禁止持有、販售,違者最高可處5年徒刑,不過蟲害防治用品、收藏物品、祖傳遺物和紀念品例外。隨後,紐西蘭政府在7月22日推動第2階段改革,包含建立全國槍枝註冊制度與緊縮發放槍枝許可規定等,並規定在12月20日前,須向政府繳回所有違禁槍枝和彈藥。

據《衛報》報導,政府收購槍枝計畫從7月中開始,不到1個月的時間,警方已收購10242支槍枝,且有1269把槍是在特赦情況下交回,意即警方不會查問持有者為何擁有違禁槍枝,即便他們沒有槍枝執照。紐西蘭警方表示,目前全國已有90場槍枝收購活動,超過7000位擁槍者參與,並讚揚這些人的積極作為,稱他們「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民間反應。

嫌補償金太少 擁槍人士不滿收購計畫

不過多個槍枝俱樂部和狩獵協會不滿政府的槍枝回收計畫,批評給予他們的補償金微不足道,並稱多數守法的擁槍者不應個人行為而遭受連坐。槍械收藏家克拉茲(David Craze Sr.)告訴《華盛頓郵報》,他正在考慮提出法律訴訟以獲得合理的補償,形容政府現行作法等同於「財產沒收」。他指出,在政府的收購計畫下,只能拿回他50年以來槍枝收藏總值30%的補償金,表示他的收藏品是一種「投資」。

支持管制槍枝團體「Gun Control NZ」共同創辦人亞斯貝克(Philippa Yasbek)則擔憂,警方難以掌握部分違禁槍枝的去向,因為凡是AR-15來福槍這種落在「A類」(Category A)槍枝執照的槍種,擁槍者無須向警察登記註冊:「當擁槍者選擇不守法,這些槍枝可能會流入黑市。」但她肯定政府下令禁止半自動槍枝的作為,表示這個改變會帶來成效,並稱澳洲在1996年實施槍枝改革後,已超過20年沒有大型槍擊案件。

不過,紐西蘭警政部長納許(Stuart Nash)曾坦承,政府確實還不清楚有多少突擊步槍在坊間流通,「這是個問題,總理給出回購的數字,與實際數量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紐西蘭媒體《Stuff》的社論以「槍枝回收計畫值回票價?」為題,懷疑槍枝收購計畫的有效性,指出不少槍枝迷在恐怖攻擊之後遭受汙名化,且2018年合格擁槍人士的槍枝遭竊案近700件,其中436支為步槍,186支手槍,軍式半自動步槍僅3支,因此應把更多資源用在打擊黑市交易。根據《Stuff》調查,紐西蘭過往15年的槍擊案,發現105起殺人案件,只有少數兇手是使用半自動步槍。

社論直言,回收違禁槍枝只能解決「冰山一角」,不如拿這些高達1.5億紐元補償金(約新台幣31億元)投入毒癮治療、社會住宅、偏鄉教育等社會福利,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社會。它強調「槍不會殺人,而是人會殺人」,應要第一時間阻止這些潛在殺人犯擁槍,而不是限制所有人擁搶的權利。

人口比例、選舉制度、缺乏法院壓力 促使紐西蘭控槍改革

同樣面臨槍枝管制議題,美國日前連續發生兩起大型槍擊案,但川普並沒有表示啟動槍枝改革的意願。《華盛頓郵報》分析,美、紐兩國均沒有對槍枝進行嚴格管制,都存在大量槍枝愛好者,美國人大多稱擁槍是為了自我防衛,多數紐西蘭擁槍者則認為,擁槍是為了運動、休閒和打獵。

紐西蘭的槍枝遊說團體與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立場基本一致,認為大型槍擊案的起因是個人動機而不是槍枝的普遍性,此論述在比美國槍擊案件較少的紐西蘭具有說服力。據估計,3月基督城事件之前,在紐西蘭500萬人口中約有25萬擁槍者。

對於紐西蘭能夠快速邁入槍枝改革的路上,《華盛頓郵報》認為與城鄉人口比例、選舉制度和缺少來自法院的壓力有關。紐西蘭86%人口集中於城市、選舉實行符合政黨勢力分布的混和制,以及最高法院沒有進行釋憲舉動。相反地,美國城市人口比例較低、選區劃分讓鄉村選民聲音不容忽視,加上美國最高法院釋憲認為,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保障人民擁槍權,使得美國支持擁槍的槍枝遊說團體比紐西蘭更加強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