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長期被政治消費的蔣渭水與台灣民眾黨

2019-08-07 16:20

? 人氣

三民主義的系統化亦是主義時代的產物,孫氏融入大量左派觀點,而「聯俄容共」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也一直是詮釋三民主義的重要力量之一。二七年北伐成功宣示著「主義」的勝利,統一的中國新政權即使國力有限,多少牽動著周邊地緣政治的想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的政治菁英在這種時代氣氛中,除向外對抗日本,還必須面對內部左右思想的對立。二七年初,社會主義者連溫卿取得文化協會控制權,造成內部分裂。新文協和二五年「二林事件」後組成的台灣農民組合,兩者主張階級鬥爭路線,而蔣渭水採取較折衷立場,主張台灣民族運動必須是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

蔣渭水那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背後指涉以農工階級為運動主體,淡化階級鬥爭,統一各陣線的全民運動。正是在這折衷路線上,蔣渭水接受三民主義,鼓吹孫文思想。

形塑台灣主體意識

一九二七年,台灣民眾黨成立,雖然日方從中多所刁難,內部又不時有蔡培火和蔣渭水兩人的路線之爭,但仍可視為蔣渭水政治理念的貫徹。這是個核心價值明確的政黨,蔣渭水數度為文替黨定調,希望能成就「台灣人解放運動之總機關」。

但也因為立場轉為左傾和急進,從淡化階級的全民運動變為「階級鬥爭包民族膜」的「無產階級」政黨,造成民眾黨分裂,也讓軍國主義高張的日本政府據此於三一年下令解散民眾黨。同年八月,蔣渭水因病過世,身後於台北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的公開告別式,倍受各界哀榮。

蔣渭水的左傾並非意外,他對三民主義的理解,原本即和對共產黨的解釋較相近。他生前最後和克良、南都生於報上論戰時,即批判了日後成為國民黨主流、戴季陶儒家化的三民主義,並將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畫上等號。

回歸歷史脈絡,共產主義是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盼望,希望能全面解放被壓迫的底層人民,也是「知識倉庫」內少數能對抗帝國主義或軍國主義的思想資源。不論蔣渭水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選擇的主張為何,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決心,從日本時期到戰後國民黨政府則是貫通的。這也是許多台籍知識分子在戰後遭到殺害、逃亡或自我放逐的原因。

從文化協會到台灣民眾黨,雖然未能取得實質的成果,過程中透過對日本和中國的參照,喚起台灣民眾政治、社會和文化意識,並在隱約之間形成台灣的主體意識,進而替日後的台灣認同埋下種子。如學者吳叡人所言:「做為一個價值,一個理想,一個意識形態,『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視野(vision)卻深深地鐫刻在曾經參與這段追求台灣解放的台灣人心中。」

「即沖即食」引用無益於瞭解歷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