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長期被政治消費的蔣渭水與台灣民眾黨

2019-08-07 16:20

? 人氣

「蔣渭水」三字常被做為政治動員,但他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翻攝照片)

「蔣渭水」三字常被做為政治動員,但他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翻攝照片)

每個人一生都是時代的縮影,如同「時代」這龐雜而巨大的概念,個人的生命也不應被片面、窄化地理解。努力挖掘散落在時間長河裡的每一則人生故事,窮索不同面向、保有各種不同解釋的可能,進而還原個人內在思維或外在處境的複雜脈絡,是所有歷史學徒都僅記在心的教誨,也是我們貼近過去、撰寫歷史唯一的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幸的,現實上對歷史的濫用和誤用,給予個人生命窄化或浮面的解讀似乎成了常態。

不同立場各取所需的符號

「蔣渭水」就是台灣歷史上一個不斷遭到割裂使用的名字,從威權時代一路到今日柯文哲組黨,這個名字反覆被提起與挪用,但蔣渭水的歷史面貌始終模糊。

一九五○年,官方為了安撫台灣人心,舉辦過「蔣渭水逝世二十年紀念」,之後始終抱持疏離態度,「蔣渭水」反而成為七○年代黨外活動重要的凝聚指標。

二○○○年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政府隔年舉辦了蔣渭水逝世七十周年紀念,並將新闢的國道五號命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值得玩味的是,以馬英九為首、在野的國民黨也開始推崇蔣渭水;取回政權後,馬亦屢屢公開頌揚蔣渭水,視其為「台灣的孫中山」,強調蔣和國民黨的淵源。

「蔣渭水」成為不同立場各取所需的符號,反映著他個人的多面性,也體現台灣在不同外來政權統治下,多重文化和認同層次的交相疊合。
蔣渭水一八九一年出生於宜蘭,在五歲時台灣割讓給日本。他以優異成績經由殖民教育體制取得醫師資格,於一九一六年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

求學過程中最著名的軼事為,曾和同學翁俊明、杜聰明計畫前往北京,以傷寒病毒刺殺袁世凱。最後雖未實行,卻顯示了蔣渭水浪漫的革命性格,以及對辛亥革命的嚮往。

二一年是蔣渭水人生重大轉折,他加入風起雲湧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結織了林獻堂,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將台灣擬人化為病患進行診斷的〈臨床講義〉即寫於此時期。他強調以文化的提升及上對下的啟蒙,如舉辦講習會等活動,教育民眾,改善台灣現狀,這也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初期的主要立場。

倡議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

每年一次的台灣議會設置簽名請願,逐漸喚醒島內政治意識,但許多知識分子也無法再滿足於溫和路線。二三年蔣渭水欲設立常設的政治結社,立刻遭日本警方逮捕入獄,即「治警事件」,從此他走上了更激進的戰鬥路線,數度出入監獄,和林獻堂代表的保守路線漸行漸遠。

從台灣民眾黨的政治標語,可以看出這個黨的左傾色彩。(翻攝照片)
從台灣民眾黨的政治標語,可以看出這個黨的左傾色彩。(翻攝照片)

二○年代的東亞,左翼思潮席捲各國知識界。在中國,共產思想興起,尤其蘇聯十月革命成功,讓思想界由五四的紛陳多元,轉入學者王汎森所稱的「主義時代」,以思想做為信仰,並成為改變現實的力量,即孫文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的描繪。

三民主義的系統化亦是主義時代的產物,孫氏融入大量左派觀點,而「聯俄容共」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也一直是詮釋三民主義的重要力量之一。二七年北伐成功宣示著「主義」的勝利,統一的中國新政權即使國力有限,多少牽動著周邊地緣政治的想像。

台灣的政治菁英在這種時代氣氛中,除向外對抗日本,還必須面對內部左右思想的對立。二七年初,社會主義者連溫卿取得文化協會控制權,造成內部分裂。新文協和二五年「二林事件」後組成的台灣農民組合,兩者主張階級鬥爭路線,而蔣渭水採取較折衷立場,主張台灣民族運動必須是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

蔣渭水那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背後指涉以農工階級為運動主體,淡化階級鬥爭,統一各陣線的全民運動。正是在這折衷路線上,蔣渭水接受三民主義,鼓吹孫文思想。

形塑台灣主體意識

一九二七年,台灣民眾黨成立,雖然日方從中多所刁難,內部又不時有蔡培火和蔣渭水兩人的路線之爭,但仍可視為蔣渭水政治理念的貫徹。這是個核心價值明確的政黨,蔣渭水數度為文替黨定調,希望能成就「台灣人解放運動之總機關」。

但也因為立場轉為左傾和急進,從淡化階級的全民運動變為「階級鬥爭包民族膜」的「無產階級」政黨,造成民眾黨分裂,也讓軍國主義高張的日本政府據此於三一年下令解散民眾黨。同年八月,蔣渭水因病過世,身後於台北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的公開告別式,倍受各界哀榮。

蔣渭水的左傾並非意外,他對三民主義的理解,原本即和對共產黨的解釋較相近。他生前最後和克良、南都生於報上論戰時,即批判了日後成為國民黨主流、戴季陶儒家化的三民主義,並將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畫上等號。

回歸歷史脈絡,共產主義是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盼望,希望能全面解放被壓迫的底層人民,也是「知識倉庫」內少數能對抗帝國主義或軍國主義的思想資源。不論蔣渭水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選擇的主張為何,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決心,從日本時期到戰後國民黨政府則是貫通的。這也是許多台籍知識分子在戰後遭到殺害、逃亡或自我放逐的原因。

從文化協會到台灣民眾黨,雖然未能取得實質的成果,過程中透過對日本和中國的參照,喚起台灣民眾政治、社會和文化意識,並在隱約之間形成台灣的主體意識,進而替日後的台灣認同埋下種子。如學者吳叡人所言:「做為一個價值,一個理想,一個意識形態,『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視野(vision)卻深深地鐫刻在曾經參與這段追求台灣解放的台灣人心中。」

「即沖即食」引用無益於瞭解歷史

日本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研究或討論還有太多層面有待慢慢梳理。歷史應該是「申論題」而非「填空題」,尤其面對台灣命運多舛的歷史,謙卑的理解遠勝過武斷的假借。姑且不論柯文哲和蔣渭水間的連結是否薄弱,也不論「蔣渭水精神」的主張是否空泛,歷史一旦化約成政治口號就難再有重量。

近日有網友稱因為柯文哲才知道「蔣渭水」,正說明了政治人物「即沖即食」的引用無益於人們瞭解歷史。重建島上人們和過去的連結,知曉歷史的複雜和重量,不再淺碟般無根漂浮,在台灣轉型期的此刻,或許比選戰輸贏更重要,也才是「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該有的真義。(本文作者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柯文哲將自己和蔣渭水做連結,引起不少爭議。(柯承惠攝)
柯文哲將自己和蔣渭水做連結,引起不少爭議。(柯承惠攝)

柯文哲籌組同名政黨困擾內政部

柯文哲籌組政黨,黨名沿用蔣渭水1927年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引發蔣渭水後人的反彈。內政部民政司第一時間也有疑慮,正考慮送政黨審議委員會討論,避免歷史混淆及釐清法律疑義。

內政部檢視台灣民眾黨黨名,有無刁難之意?內政部長徐國勇強調:「絕無此事,只要符合規定,該過關就過關。」依《政黨法》第8條「與已設立的政黨名稱或簡稱相同者」,內政部應通知其限期補正,不補正可不予備案。「已設立的政黨名稱」是指2017年《政黨法》施行前已依《人團法》備案的政黨,但92年前成立的台灣民眾黨並非目前346個已備案政黨之一。

民政司長林清淇說,政黨申請人應在成立大會30天內檢具申請書、章程及百人黨員簽名、負責人名冊等向內政部備案。審核通過後,內政部將發給圖記與證書。至於政黨標章圖樣是否也與蔣渭水當年相似,都將一併檢視。

曾與柯文哲一同到北京參加蔣渭水會議的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與前促轉會主委黃煌雄,對柯組民眾黨似乎都持保留意見。黃乍聞柯組民眾黨,電話那頭表達「不予評論」;陳則說,柯不熟悉蔣渭水,他也不喜歡柯沿用「台灣民眾黨」之名。(李順德)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