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曙萍專文:從女工到畫家 ──張愛玲母親晚年在倫敦

2019-08-10 05:50

? 人氣

《小團圓》裡有一段描寫,九莉編劇的電影正式上演,楚娣九莉陪著蕊秋一同去看,蕊秋竟很滿意。九莉心裡納罕:「她也變得跟一般父母一樣,對子女的成就很容易滿足。」母親病重,張愛玲能夠做的,是「只能多寫信」,並且寄了別人評論自己及作品的文章給母親閱讀。儘管張愛玲不一定情願承認,這份帶著許多苦澀的「炫耀」裡,其實有著她給已走到生命終點的母親,難得的一份深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的張愛玲,剛到美國不久,正設法嘗試用英文寫作打開新局面,卻幾經挫折,陷入困頓。司馬新在《張愛玲與美國──婚姻與晚年》中說:「五月張愛玲從司克利卜納獲悉,公司不準備選用她的第二部小說,即《粉淚》。這個消息對她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她覺得沮喪,終於病倒而臥床數天。後來她注射了幾針維生素B,到六月初才康復。」幸好有香港的宋淇幫忙,張愛玲開始為電懋(編按: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寫電影劇本,以維持生計。而新婚不久的夫婿賴雅,那時也才從再次中風裡漸漸好轉。應是凡此種種,張愛玲才說「我沒法去」,終於不曾前往倫敦。

如果當年張愛玲來了倫敦,應該就會住在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照顧母親,黃逸梵也不用寄居友人處。母女倆說不定可以冰釋前嫌,不僅《小團圓》會寫得很不相同,連張愛玲的整個後半生都可能會有別樣的故事了。只是,無論如何,在張愛玲內心最深處,母親帶給她的創傷,都從未消褪過。她在給鄺文美的信裡曾尖銳地寫道:「朋友是自己要的,母親是不由自己揀的。從前人即使這樣想也不肯承認,這一代的人才敢說出來。」母親似乎從來也不是她人生裡第一要緊的事。母女之間的感情,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令她拋下一切,甚至設法借錢買機票,飛赴倫敦。

多年後的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寓所悄然離世,同樣孑然一身。相較於母親,臨終前曾希望再見她一面,張愛玲是真正的孤零零。她沒有人可以見,或根本不想見。她或許,也在最後的日子裡,想起過當年的母親。但和當初狠心不去倫敦一樣,張愛玲大概早就凜然地準備好面對絕世孤獨。「……我只要你答應我一件事,不要把你自己關起來。」這是《小團圓》裡,蕊秋對遭遇情傷後的九莉說的話。如果這不是黃逸梵因太瞭解女兒而提出過的勸誡,那麼就該是張愛玲借蕊秋之口對自己後半生的預言。張愛玲從未於童年時代的傷痕中自我修復。她一生的自我禁錮,或是一場對抗母親的自我放逐。

二、英國友人:患難見真情

在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九日托人代筆寫給邢廣生的信裡,黃逸梵提到出院後會住到朋友家。信末注明這位朋友是巴登夫人:Mrs. Margaret Barton, 地址是8 Eliot Park, London, SE13。這封信也提到,黃逸梵當時病中身體衰弱,幸虧巴登夫人在旁照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