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曙萍專文:從女工到畫家 ──張愛玲母親晚年在倫敦

2019-08-10 05:50

? 人氣

這條街完好地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建築面貌。整幢房子有三層,外加一層地下室。每一層有兩個臥室。11A是地下室正對著主要街道的一個房間。這樣的地下室,往往是舊時大家庭傭人的臥室,或是食品、煤炭及雜物的儲存室。也有人家把地下室整理後出租的。黃逸梵大約就是這樣的租客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隔壁12A號的房子正在裝修。裝修工人告訴我,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都用火爐取暖。地面層進口處過道,舊時有一個添送煤炭的小洞,通往地窖。上世紀七、八十年,隨著電暖以及煤氣的普及,不再需要煤炭,洞口也就都封上了。而儲存煤炭的地窖,就在地下室。也就是說,黃逸梵住的房間隔壁,就是儲存煤炭的地方。她的房間應該不是很乾淨舒適。

11A處在街道平面之下,因房前有專門設計的下沉空間,11A的窗戶還是有充足的採光。而且臥室有兩個大窗戶,面積約三、四平米,和其他樓層的窗一樣寬大。門口還有小小的天井。黃逸梵在遺囑裡提到該處時用的詞語是「flat」,也就是說,她當時還可能有獨立的廚房及衛生間。另外,地下室有獨立的進戶門,提供了很好的隱私性和便利。雖然這間地下室並非暗無天日,但因地勢低,幾乎沒有陽光直射的時間,夏天清涼,但冬天會很陰冷。當時倫敦還是霧都,冬季燒煤取暖。但為了節約開支,當時很多人家,都只是在主樓的起居室取暖,樓上房間還是很冷,更何況是下人住的地下室。

黃逸梵第一次在英國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八年。幾乎同時,老舍也在英國,他於一九二四年秋抵英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直到一九二九年夏離英到新加坡。根據這段生活經歷,老舍寫了小說《二馬》:「在倫敦的中國人,大概可以分作兩等:工人和學生。工人多半是住在東倫敦,最給中國人丟臉的中國城。……稍微大一點的旅館就不租中國人,更不用說講體面的人家了。只有大英博物院後面一帶的房子和小旅館,還可以租給中國人。」

一九二九年《二馬》開始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黃逸梵當時正好在上海。馬氏父子在倫敦種種啼笑皆非的故事,喚起了黃逸梵的很多回憶。張愛玲在《私語》裡這樣寫道:「我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出來,我靠在門框上笑。」

當年中國人被歧視,不容易在倫敦租到像樣的房。小說《二馬》中寫為了幫中國人租房,伊牧師對溫都太太陪足了笑臉,房租也比市場價給得高。一九二四年老舍在亞非學院任教的薪水是每年兩百五十鎊,後來才提高到三百鎊,每週約五‧七鎊。亞非學院離大英博物館只有五分鐘的步行距離,但老舍沒住附近,而是與一位洋同事在肯辛頓區的31St.James Garden合租了一間房。一人出房租費,一人出伙食費,這才在經濟上得以勉強應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