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關得住吸毒者,卻關不住吸毒者所代表的社會問題

2016-08-20 05:50

? 人氣

小結:毒品除罪化是接近根本問題的第一步

如何看待毒品/用藥/成癮問題的論辯,近年在國際間也有一些反思與轉向:問題的界定從個人的道德缺陷問題,轉為「社會病」;吸毒者也慢慢從罪犯的桎梏鬆動,而被看待為受害者/病人;政策方向則是從「向毒品宣戰」移動到以「公共衛生議題」重新思考;毒品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從把犯人丟進監獄隔離,到以復健的思維來促進吸毒者的社會心理復原;國家的資源分配也從過往大量投注於警政與司法系統,轉而投注於衛生與社會福利體系。今年三月,國際著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也出版的一篇報告呼應這些轉向,認為應該用新的政策來轉變過往對待藥物濫用、成癮與控制的取徑,建議小量、非牽涉暴力的毒品使用、持有與少量零售應予以除罪化,同時建置相關立法與政策減少藥品監管所帶來的暴力與歧視,並增加管制的藥品提供管道,以減少過度用藥導致的死亡,且政府應投注資源於用藥者的衛生與社會服務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今,蔡英文信誓旦旦的要「反毒」,朱學恆把用藥者妖魔化,顧立雄把用藥者病人化,但過往的經驗已經證明,蔡英文新政府的毒品政策不能停在只有一味的「反」、「防制」與「掃蕩」,當全世界都在往「終止向毒品宣戰」(End the drug war)的方向移動,台灣卻還要重蹈覆轍嗎?且不管是朱學恆的罪犯化或顧立雄的病理化,他們有一個潛藏的意識形態:不管是犯人或病人,都是認為吸毒者就是個人有問題,是危害社會秩序與乾淨的壞份子,因此要把他們關起來或抓去治療,才能維持秩序與穩定。這跟20年前,「掃黃」也曾經是陳水扁和馬英九的政治正確,政客說要把色情趕出台北市,婦女團體說要拯救性工作者,要求她們轉業,都是以為將色情消滅,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哪裡不一樣?

過去20年間,因為性工作者的現身,才讓我們去思考性工作背後反映的階級問題,而不是把她們當成「妨害社會風化」的代罪羔羊,她們在資源分配不公的環境裡,努力以性工作自立維生,所以我們重新去思考何種「合法管理」的方式更能保障她們的工作權,而不是持續性交易非法,讓她們飽受來自國家和地下經濟的剝削。

我們想像中的性工作者往往悲慘,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圖/截取自Youtube)
「掃黃」也曾經是陳水扁和馬英九的政治正確,政客說要把色情趕出台北市,婦女團體說要拯救性工作者,要求她們轉業,都是以為將色情消滅,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圖/截取自Youtube)

毒癮也是一樣。毒/藥之所以讓人上癮,放回社會結構裡看,我們也得正視有很大一部分是階級問題,反映勞動處境、工作壓力過大、現代社會的疏離等不合理的生存體制,我們有沒有可能思考一個不是把用藥者「排除」的社會,而是讓無被害人的用藥行為「除罪化」,透過更人性化的管理讓用藥更安全,而不是讓用藥者在非法下承受用藥風險,及藥價高昂甚至必須鋌而走險?我們有沒有可能開始改變,不再將吸毒與成癮視為個人問題,而是公共衛生的社會議題,進而負起責任要求政府改變這個使人依賴毒品、重複街頭監獄旋轉門的社會?

不能像朱學恆把社會問題都「轉嫁」給嗑藥者,或者像顧立雄,只停留在把吸毒者視為病人,要來矯正這些偏差行為,而不去挑戰根本的社會結構。沒錯,賣淫跟吸毒 (如果對待不當) 可能會成為一種潛在的社會問題, 但是不要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通通推給性工作者跟吸毒者。把社會問題通通外包給吸毒者扛責任,才是最大的問題!真正偏掉爛掉的怎麼會是吸毒者與賣淫者?應該是拿了權力又不負責的政客才對。

現在顧立雄已確定從立委卸任,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已有執政的最大優勢,是會接著顧立雄持續帶動「醫療前置化」的社會討論與政策規劃,還是會見風轉舵就此放下?蔡英文一邊要向毒品宣戰,一邊又口口聲聲說要建立社會安全網,何不從吸毒者這群最邊緣、最污名與欠缺資源的人開始?

*作者郭姵妤、蕭怡婷為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張榮哲為都市政治與性產業研究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