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時代」到「華為時代」:科技進展衝擊地緣政治,科技議題就是安全議題

2019-08-04 10:00

? 人氣

「歐盟模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盟已經證明,他們盡可能把公民與消費者隱私擺在第一位,即使犧牲企業競爭力也在所不惜。2018年歐盟通過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被譽為「史上最嚴個資法」,企業必須讓使用者容易取得並使用自己的資料(近用權),有權利將資料打包帶走(個資可攜權),使用者也有權要求公司更正或刪除自己的資料(更正權、被遺忘權)等,賦予使用者最終管理權利。

該法規定只要企業有任何客戶居於歐盟境內就必須遵守GDPR的規定。全球企業因此忙於更新隱私權條款,或將資料管轄權移至歐盟境外。

「中國模式」

在中國,公民所有資料都由國家一手掌控。企業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中興通訊(ZTE)和小米等都獲得中國政府府全力支援,迅速趕上美國與歐洲的科技巨頭,某些領域甚至「超英趕美」,如電子支付與5G技術已是領頭羊。

華為,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華為,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5G特性:掌握它就掌握國家門戶

賈尚卡爾指出,三種不同模式也意味著不同政治體制互相角力。而掌握科技技術的那一方,明顯擁有愈來愈多的籌碼,其中又以5G特性最為顯著。

5G的傳輸速度雖然可達4G網路的40倍以上,但其訊號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傳送距離很短,需要密集的蜂巢狀網絡基地台以增加覆蓋率。因此5G仰賴的不只軟體,還有龐大而可觀的硬體設備。

誰掌握5G,就掌控了最重要的地理空間,包括港口、運輸機隊與電網管理等,都是一國經濟、資訊流通的重要命脈。任何國家都不會把這樣的權力輕易交給外國政府,遑論是一間敵對國家大力支持的企業。

美國採對抗姿態、德國卻不得不擁抱

華為的主要業務正是5G,美國祭出「華為禁令」,恐懼的不只是資訊外洩,而是整個國家向中國門戶洞開。在美國強烈呼籲下,日本、澳洲近年也表態類似疑慮,日本政府就以資安為由,打算在5G建設計畫中排除華為。

另一方面,仍有許多國家迫切渴望華為的5G技術,其中不乏歐洲大國。例如德國三大網路營運商目前都是華為客戶,德國經濟部長奧特梅爾(Peter Altmaier)6月出訪中國時,還與華為執行長任正非共進早餐,明顯不甩美國警告。

但德國政府也不斷聲稱,將制定更嚴格的資安要求,但連執政黨基民盟(CDU)內部都不斷傳出「加強數位自主」的聲音。很顯然,歐洲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固守以公民為優先的「歐盟模式」。

任正非。(美聯社)
任正非。(美聯社)

科技議題的「再安全事務化」正在進行

科技領域的進展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中國正積極輸出它的成功模式,不再局限於自身發展。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如果要持續壯大,就必須進入全球市場競爭。

但是反彈也隨之而來。歐洲全面加強對科技業的法規管制;美國更咄咄逼人,大幅限制14個關鍵領域的技術輸出,將自身缺乏競爭力的5G科技當成重大政治議題,防範華為之類的中國公司進入自家的關鍵基礎設施。

日本、澳洲等國政府也做出類似的結論:不能讓一家外國政府支持的企業掌控自家經濟的骨幹。這些國家的決策在在顯示,科技議題的「再安全事務化」(re-securitization)已經是大勢所趨。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