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時代」到「華為時代」:科技進展衝擊地緣政治,科技議題就是安全議題

2019-08-04 10:00

? 人氣

中國政府支持的科技企業巨頭,正在全球攻城掠地。(AP)

中國政府支持的科技企業巨頭,正在全球攻城掠地。(AP)

中美貿易戰開打一年多,不僅重啟關稅壁壘,針對通信大廠的「華為禁令」也成為戰況焦點。連7月初掀起的日韓貿易戰,都衝著半導體材料而來。多數人仍在擔心,貿易戰將摧毀多年的全球化的資訊流通。然而,當前最新科技本身的特性,可能才是令各國重新豎立防禦高牆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技發展反令地理因素重回舞台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 Institution)外交研究員賈尚卡爾(Dhruva Jaishankar)指出,科技曾一度協助人類跨越地理限制、形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但在近年「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數據資料的近用權、儲存地點和相關基礎建設,再次賦予地理/物理環境更高的戰略價值。

賈尚卡爾形容,人類正在從「iPhone時代」轉移至「華為時代」,科技不再是全球化的推力,反而將「地緣政治」重新拉回國際舞台的聚光燈焦點。

華為成為中美貿易戰頭號目標,背後原因遠遠不只於剽竊資訊、情報這麼單純。(AP)
華為成為中美貿易戰頭號目標,背後原因遠遠不只於剽竊資訊、情報這麼單純。(AP)

今年所有跨國政經戰略論壇上,話題都離不開科技影響力。從火藥、鐵路、無線通訊到核分裂等,科技自古以來都是國際情勢的關鍵因子。但相比這些發明,現今科技發展太過快速、規模龐大,就連世上最強大的國家,都很難看清背後的機遇與挑戰,更別說完全內化成有效政策。

賈尚卡爾認為,科技發展正在分化世界,特別是5G與大數據運用,已經帶起地緣政治的競賽風潮,未來我們看見的不是「文明的衝突」,而是「自動化的衝突」(clash of automations),科技的競爭也邁入「安全事務化」(securitization)階段,成為最重要的大國角力因素。

「iPhone」成全球化代表圖像

過去2、30年來,人類文明坐在「全球化」車頭帶領的高速列車上,所有貨品、人流、資金、資訊和能源,往來都變得更便宜、更有效率。此期間的科技發展,包括寬頻網路與衛星通訊、微處理器速度提升、能源使用率、金融市場不斷「進化」,以及製造業供應鏈的重心轉移等,都是相當大的突破。

在這個階段,美國和西方國家(含日本)領導著創新技術,透過智慧財產權獲得驚人利潤和龐大市場份額;製造產品的工作轉往中國、東亞與東南亞;較低階服務如客服、軟體研發等後端工作則轉往印度。哪一家企業能將全球化分工運用到極致,並緊緊掌握利潤最高的部分,就能成為該領域的翹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神話非iPhone莫屬,因此被賈尚卡爾稱為「iPhone時代」。

蘋果的iPhone產品,最能代表全球化供應鏈下的成功企業圖像。(AP)
蘋果的iPhone產品,最能代表全球化供應鏈下的成功企業圖像。(AP)

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跨入2019年,展望最新科技潮流,卻剛好跟「iPhone時代」的基礎概念背道而馳,甚至可能正在破壞全球化發展。這些趨勢可分為6個領域,它們的結合讓機械工程、生物化學和數位科技等領域的界線模糊難分,又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1.運算與儲存技術進步

即所謂的「雲端運算」,大幅降低資訊處理成本,所有程序都可以在遠端完成。雲端主要應用於安全與通訊技術,可用在醫療照護、產權登記、甚至農產品溯源的食安領域。

2.電子通訊

例如5G建設,最新一代蜂窩行動通訊技術,可達到比4G快上述食甚至數百倍的高速率、大幅減少延遲和大規模裝置連接等,可應用在無人自駕車、機器對機器通訊上(M2M)等眾多領域

3.人工智慧

最受歡迎的領域可能是機器學習,只要餵給電腦大量資料,電腦就能從中摸索,辨識圖形、語音、文字等資訊。

4.自動化

包括虛實整合系統(CPS)與物聯網(IoT)等,結合數位的生產工具,節省更多勞力與耗能。應用領域如健康監測儀器、遠端遙控工業機器人,或是與網路相連的保全系統等。

5.工業4.0

製造業的產品和製作方式出現更多新形態的變化,例如新型材料與塗料、各種感測器、3D列印機等等,都是為了各種科技裝置應運而生。

6.能源應用

大規模的自動化裝置需要更多能源,為了分散電廠壓力(並保護環境),再生能源不可或缺,包括太陽能、風電、生質燃料等。更精進的可攜式電池與電量管理系統也是其中一環。

人機合一的世界,在科技發展下即將實現。(AP)
人機合一的世界,在科技發展下即將實現。(AP)

這6項技術結合起來,從許多層面改變了全球化的樣貌。跨國企業紛紛砸重本提升這些技術,例如谷歌(Google)投資機器學習、三星(Samsung)投資5G、亞馬遜(Amazon)和阿里巴巴投資自動化設備等,都加快了「移動」和服務的效率,減少管理所需成本。

新創公司也從中受惠,許多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都屬於這六大領域,如樂天(Rakuten)、線上金流公司Stripe、印度訂房平台Oyo與特斯拉(Tesla)等。消費者最容易接觸的應用服務,則包括社群媒體、電商產業、金融科技(如電子支付)、e化服務(如指聲紋辨識)等。

資料擁有者的三種模式

讓人眼花撩亂的新興科技背後,其實都有同一個近乎哲學的疑問:「誰擁有用戶的數據資料?誰能使用這些資料?」賈尚卡爾認為,我們允許私人企業、使用者還是國家掌握資料的最終所屬權,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極大。目前三種對應模式,正好就發生在全球最大的三個經濟體。

「美國模式」

在美國,可觀的用戶資訊都掌握在巨型企業手中,在此模式下,私人組織在研究、發展、設計和行銷等領域都扮演創新領導者。儘管時不時爆出侵犯用戶隱私的醜聞,但它們毫無疑問「坐擁金山」,最擅長將資料變現。至少全球前5大公開上市公司:蘋果、字母(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軟、臉書與亞馬遜都是美國科技業者。

「歐盟模式」

歐盟已經證明,他們盡可能把公民與消費者隱私擺在第一位,即使犧牲企業競爭力也在所不惜。2018年歐盟通過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被譽為「史上最嚴個資法」,企業必須讓使用者容易取得並使用自己的資料(近用權),有權利將資料打包帶走(個資可攜權),使用者也有權要求公司更正或刪除自己的資料(更正權、被遺忘權)等,賦予使用者最終管理權利。

該法規定只要企業有任何客戶居於歐盟境內就必須遵守GDPR的規定。全球企業因此忙於更新隱私權條款,或將資料管轄權移至歐盟境外。

「中國模式」

在中國,公民所有資料都由國家一手掌控。企業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中興通訊(ZTE)和小米等都獲得中國政府府全力支援,迅速趕上美國與歐洲的科技巨頭,某些領域甚至「超英趕美」,如電子支付與5G技術已是領頭羊。

華為,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華為,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5G特性:掌握它就掌握國家門戶

賈尚卡爾指出,三種不同模式也意味著不同政治體制互相角力。而掌握科技技術的那一方,明顯擁有愈來愈多的籌碼,其中又以5G特性最為顯著。

5G的傳輸速度雖然可達4G網路的40倍以上,但其訊號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傳送距離很短,需要密集的蜂巢狀網絡基地台以增加覆蓋率。因此5G仰賴的不只軟體,還有龐大而可觀的硬體設備。

誰掌握5G,就掌控了最重要的地理空間,包括港口、運輸機隊與電網管理等,都是一國經濟、資訊流通的重要命脈。任何國家都不會把這樣的權力輕易交給外國政府,遑論是一間敵對國家大力支持的企業。

美國採對抗姿態、德國卻不得不擁抱

華為的主要業務正是5G,美國祭出「華為禁令」,恐懼的不只是資訊外洩,而是整個國家向中國門戶洞開。在美國強烈呼籲下,日本、澳洲近年也表態類似疑慮,日本政府就以資安為由,打算在5G建設計畫中排除華為。

另一方面,仍有許多國家迫切渴望華為的5G技術,其中不乏歐洲大國。例如德國三大網路營運商目前都是華為客戶,德國經濟部長奧特梅爾(Peter Altmaier)6月出訪中國時,還與華為執行長任正非共進早餐,明顯不甩美國警告。

但德國政府也不斷聲稱,將制定更嚴格的資安要求,但連執政黨基民盟(CDU)內部都不斷傳出「加強數位自主」的聲音。很顯然,歐洲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固守以公民為優先的「歐盟模式」。

任正非。(美聯社)
任正非。(美聯社)

科技議題的「再安全事務化」正在進行

科技領域的進展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中國正積極輸出它的成功模式,不再局限於自身發展。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如果要持續壯大,就必須進入全球市場競爭。

但是反彈也隨之而來。歐洲全面加強對科技業的法規管制;美國更咄咄逼人,大幅限制14個關鍵領域的技術輸出,將自身缺乏競爭力的5G科技當成重大政治議題,防範華為之類的中國公司進入自家的關鍵基礎設施。

日本、澳洲等國政府也做出類似的結論:不能讓一家外國政府支持的企業掌控自家經濟的骨幹。這些國家的決策在在顯示,科技議題的「再安全事務化」(re-securitization)已經是大勢所趨。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