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叫不動的人有藉口了!美研究:越聰明的人越懶惰

2016-09-06 13:45

? 人氣

「像我這樣每天過度用腦,已經沒有可以力氣站起來動了!」諸如這樣的話是不是常常從你那些求知慾很高的思考型朋友中聽到呢?這些人是不是也常常窩在一個地方,不停讓腦袋高速運轉,卻忘記讓身體的齒輪也動起來呢?「腦袋好,身體懶」是一個迷思?還是一個事實?

各位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期末考前徹夜讀書,或是為了報告而窩在圖書館,閱讀好幾個小時的資料,當自己回神的時候,不禁問自己:「明明只是坐著,什麼地方也沒去,怎麼會那麼累?」這些經驗對思考型的人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了吧!幾乎24個小時能待在一個地方,你是否想問問他們:「這樣不無聊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littlepepper@Pixabay)
一直長時間窩在一個地方真的不無聊嗎?(圖/littlepepper@Pixabay)

聰明人精神豐富不無聊,卻也少動多病痛

已有研究證實思考型的人可以藉由大量思考來刺激精神,使精神生活豐富,不會感覺無聊。相對的,此研究也闡明了以往我們認為,非思考型的人們在精神生活上容易感到無聊空虛,隨之而有負面的經驗發生。

而求知慾高的人,會不停帶給自己精神上的刺激,在精神上獲得滿足,而求知欲低的人則對事物常常是三分鐘熱度,感到無聊厭煩,而有觀念消極的傾向。

據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的研究學者在雜誌 《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所發表的研究中得知:「經驗的累積與人的認知和身體活動相關,這兩者相互作用之下的結果,甚至會影響人的壽命。」由此,我們看出思考對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

此次實驗中,研究團體先向60位測試者(心理學實驗中,受測者皆為大學生,因為他們的行為習慣相較於一般成人,較有年輕人的模式)進行問卷調查,問題諸如是:「喜歡進行找到第二種解法的工作」或「比起單純的問題,更偏愛挑戰複雜的問題」,利用這類問題來判定此人的求知慾,了解此人是否偏向喜歡挑戰困難並耗腦力的事物,以此來分出思考型及非思考型兩個隊伍。

接著,兩隊的實驗參與者需配戴上活動記錄器,紀錄一週自身的身體活動量。實驗結果中得知,思考型測試者其活動量和非思考型實驗者的活動量相較之下,差了一大截。而兩組的測試者在週日活動量則沒有太大的差距,其活動量的差距大多是來自平日。

對這些高度思考一族來說,「少動多病痛」這個資訊應該不陌生,重點還是他們得好好重視身體活動,立即起而行,呼籲大家,趕快拔起生根的雙腿,到附近散步,或是約三五好友一起出遊,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腦袋好的人若增加與人交流頻率,幸褔感則下降

然而在其他研究中得知,腦袋好的人若和他人接觸頻率越高,其生活幸福感則會降低。

這或許適用於心理學家金沢智及李正品博士所建構出「大草原幸福論」,其理論認為人類在遠古時代,還在過著採集及狩獵的生活模式,那時,人的生活密度不如現在密集,不用過多的社交溝通,和親近的朋友相處,就感到十分滿足。

(圖/Jean Beaufort@publicdomainpictures)
不用過多的社交活動,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和親友,高智商的人們多採取這種生活模式(圖/Jean Beaufort@publicdomainpictures)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