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中華民國為什麼退出聯合國?

2016-08-18 07:00

? 人氣

實際上,季辛吉再度造訪北京,傳送尼克森視美中關係正常化為最高優先的訊號,掃除了「雙重代表權案」的任何希望。1971年10月25日晚上21時,第26屆聯大會議開始表決美國「修正的重要問題案」,結果是55票贊成、59票反對、15票棄權。這樣,美國為保衛中華民國席位而設置的唯一一道防線被沖垮。美國此時進行了最後一搏,提議阿案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權利」與排除蔣介石集團代表這兩段分開表決,但這個提議也以五十一票贊成,六十一票反對,十七票棄權而告失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8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19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對這一結果,蔣介石不是沒有考慮到,他早已向周書楷下達了做最壞打算的指示。周書楷臉色鐵青,走向講臺,當場宣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接着,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有權利,並承認其政府為中國出席聯合國組織之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驅逐在聯合國及一切與有連繫之組織內非法占據席位之蔣介石代表。」「雙重代表權案」還沒有來得及付諸表決,就已成了廢案。這是聯合國成立以後美國遭受的一次「最慘重的失敗」。10月26日下午,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竟違反憲章規定,通過阿爾巴尼亞等附匪國之提案,牽引毛共匪幫竊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及安全理事會中的席位。我們本漢賊不兩立之立場,及維護憲章之尊嚴,已在該案交付表決之前,宣布退出我國所參與締造的聯合國。」這個聲明給臺灣民眾留下,蔣介石因「漢賊不兩立」而主動退出聯合國的錯誤印像。

從1969年到1972年,尼克森政府在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同時,積極開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的管道。美國實際上實行的是「一中兩府」政策。1971年7月季辛吉首次訪問北京到1972年2月尼克森簽訂「上海公報」,季辛吉和尼克森對中國的五大秘密承諾,徹底改變了美國對臺政策的框架。而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就成為該改變的第一個犧牲品。雖然尼克森為了安撫國內選民,他必須創造關心臺灣的表象,但他和季辛吉都不擔心中華民國的死活,或認真思考臺灣人民的意願。今天能夠找到的紀錄,的確顯示尼、季根本很少想到臺灣。尼克森改變對臺政策,不顧蔣介石的妥協,放棄實施「兩個中國」政策的機會,封殺了臺灣的外交空間,直接導致臺灣被驅趕出聯合國。45年後的今天,國際社會礙於中國的反對,不敢接納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臺灣人民恐怕要有「愚公移山」的決心,走很長的一段路。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