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台灣的年輕人哪裡去了?

2019-07-31 05:50

? 人氣

然而,最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了:當年輕人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時,是誰提供了這個小確幸空間,讓他們得以遁身其中?我不得不說是整個台灣社會的每一份子,共同營造出來的假想空間,甚至,我們還從這樣的年輕文化裡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商業消費模式。例如現在台灣的高等教育,到底它是提供窮人讀大學得以翻身?失業者進修考證照以保障就業?還是它正不斷地從弱勢者身上挖出錢來供養整個教育產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誠如美國學者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書中所說:教育體系不斷擴張文憑、提供學位,卻沒有提升受教者學識品質與能力,甚至不會增加任何就業機會,這已經凸顯高等教育低級化的問題。教育原本是一種投資,如今不僅沒有提升受教者的能力與機會,更浪費他們的時間與金錢,變相成為一種教育剝削,而且越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社會資源最少、學習條件最差,他成為被剝削對象的機會也越高。把弱勢者的夢想,變成獲利商機,這就是台灣許多大學正在做的事情。當我們社會裡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覺得貧窮,而我們的社會非但沒有試圖去改變這樣的狀態,反而加速這樣的貧窮循環。

就像本文一開始所說,筆者一趟不起眼的徒步旅行,完全遇不到任何一位年輕的步行者,我曾問:台灣的年輕人究竟都到哪裡去了?答案很明顯,他們才沒有時間與精神跟我這種老頭子一樣,耗在這種既沒效益又不有趣的走路活動上。不管他們是否覺察到這個社會對他們的不友善,但他們的確被困在這個貧乏的社會結構裡,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靠著珍奶和吃吃喝喝的小確幸來打發苦悶的貧窮生活。

美國文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在《湖濱散記》(Walden)裡所描寫的孤獨美感:「這是一個恬靜的黃昏,我全身的感官渾然為一,難以名狀的歡欣浸潤了每一個毛孔。我以一種奇怪的自由在自然中來去自如。」這樣的畫面與感受,或許對台灣的年輕人而言,永遠只能停留在文字上的敘述,而沒能成為真正的生活體驗與生命境界吧!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