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收入不平等》選摘(1)

2019-08-06 05:10

? 人氣

他們以三萬名英國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大規模樣本分析,透過一套統計模型來比較絕對收入水準與收入等級。若要預估個體精神痛苦的程度,以收入等級做為指標會比收入水準更為準確。在考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房屋所有權或其他因素之下,此結論仍未改變;研究人員證實,無論個體原先的精神狀況為何,在某個時間點的收入等級,與他隔年的精神痛苦程度息息相關。這個結論在曾考慮/試圖自殺的人身上也適用:所得等級遠比實際擁有的財產多寡還重要。美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結論,他們發現隨時間進展,能從一個人的收入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看出其憂鬱症狀會如何發展。絕對收入是沒辦法做出這項預測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收入等級不只能決定一個人的痛苦程度、憂鬱症的發展軌跡、以及自殺念頭的萌生與否,收入等級還能在人體上留下印記。伍德的研究團隊發現,他們也能用收入等級來預估疾病的生物標誌,例如膽固醇指數、血壓、體脂率以及血糖濃度等。這些指標同樣無法單靠絕對收入來推估。

另一份類似研究分析八個國家的四萬八千名青少年,其心理症狀(例如情緒低落或緊張)與生理症狀(例如頭痛)之相關數據。研究目標是想看出這些症狀發生率究竟是受家庭實質所得影響,還是受家庭所得的相對位置左右。研究結果證實,若與同校或同社區的家庭收入進行比較,對青少年心理、生理因素的影響,遠大過家庭實質收入多寡。

另一項英國研究以十一歲兒童為主,也證實了此結論,該研究發現生在所得較高的家庭中,兒童的自信以及生活滿意度都比較高,符合研究人員的預期。而那些自覺家境比朋友差的年輕人,即便兩家的實際所得一模一樣,還是會覺得生活不幸福。

我們在前段提到,領導位階越高的人,身上背負的壓力越小。每個人在社會位階上的位置,對身心理健康來說,影響力遠大過於實質財富。若我們認為收入非常重要是因為收入會決定個體在社會階級上的位置,那麼就不可輕忽貧富差距的影響力。不管在哪個社會中,就算階級不流動,貧富差距還是能被拉開或縮小。

假如每個人的所得差距能有明顯縮減,我們就不會意識到個體之間的差別如此明顯,大家看起來跟感覺起來就會在同一個位階上;但假如貧富差距懸殊,人們就更難對其視而不見,每個人的相對位階會變得非常清楚、地位差別也會更顯而易見。因此貧富差距的程度會決定收入等級、社會地位與位階的影響力。

20190726-《收入不平等》立體書封.jpg(時報出版提供)
《收入不平等》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與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前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後者則為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