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觀點:基層深耕,綜評黃國昌的大戰略(之3)

2016-08-06 07:10

? 人氣

革命對象就是國民黨,也可能是民進黨

如果,時代力量們真能讓新世代們相信:投入基層村里長選舉,藉此強行扭轉民意第一層板塊,因而捲動社會底層革命,則目前我們常看到的所有不當開發、拆遷事件等等因政府錯誤決策而發生的不公不義,自然可以大幅降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且,一直都尸位素餐的或抱殘守缺的世襲里長們,很可能因為出現新世代競爭者而不得不振作起來,開始認真回歸到服務里民的本分上喔!

再者,當民意最底層板塊的敲打,原本的黑金體系且是令人髮指的地方派系也一定會跟著牽動,而不再只是倚仗自身所掌握的票源而向上勒索利益的傳統樁腳角色。

扳動地方政治共犯根基,瓦解地方派系分贓黑金,改變社會底層侍從結構,正應該是時代力量很可以奮力圖之的青年理想實踐大道。

這部分,革命對象就是國民黨,也很可能會是民進黨--因為縣市首長的行政資源亦正在跟傳統地方派系妥協,甚至已經結合了!時代力量作為本土新生政黨,有義務有責任要及時監督並制止妥協與再結合的繼續發生。

重提黨外「雞兔同籠」殷鑑不遠

我是老黨工,自美返臺26年之間歷任組織部專員、副主任、主任。也擔任過黨職,中執委、中常委、中評委,深知政黨組織發展耕耘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在討論到時代力量基層深耕的主題同時,有一段過往的黨外歷史很值得新世代們借鏡,也許你曾聽過,但所謂殷鑑不遠,迄今仍具備參考。

民進黨的前身是尚未組黨前的「黨外」。那是蔣氏政權厲行黨禁下的產物,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反國民黨在野勢力的統稱,連最鬆散的政團組織形式都稱不上。歷經中壢事件、橋頭示威遊行、美麗島事件之後,才讓極為分散的反國民黨人士逐漸聚攏,而形成準政黨雛形的所謂「黨外」政治力量,當時謝長廷還著書稱之為「黨外黨」。其組成份子係以省議員、北高兩市議員、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等多層級公職為準。

1983年國民黨迫於內外形勢而舉行增額立委選舉,黨外組織發展至此更趨成熟,黨外人開始籌組「黨外中央後援會」,這也提供了給黨外人士思考機會:如何轉化選舉動員的組織,以便選後能維持一個常設性的機構,也將近期目標指向「組黨」。

但是著力於「勝選優先」的想法卻遭到當時黨外新生代的堅決反對。新生代們認為,政治組織的建立應該優於透過選舉取得公職,而且必須擴大黨外參與決策的基礎,積極主張應將「黨工」(新世代勢力)納入決策圈內;用白話文說,黨工們強烈認為當前任務應該是強化「群眾路線」並快速建構本土政黨,以抗衡公職掛帥的「菁英路線」。接著他們搶先成立「黨外編聯會」,力主應該立即組成新政黨,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年底的選舉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昭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