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消逝中的府城記憶面貌—南山公墓與台南印象歷史

2019-07-21 05:20

? 人氣

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取自維基百科)
在某個空間點上的事物或發生過的事件,絕對無法僅僅訴諸於那個點上存在的事物來理解,它必定還取決於環繞著那個點的其他一切事物。而也就是那其他的一切事物與該空間的關係,決定了這個空間點的性質,以及生活其中人們對於此關係空間場域的社會構成連結所在。圖為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取自維基百科)

被涵化的人民?資本結構中的台灣民主社會

二十世紀英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曾在其重要文化研究理論著作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對於文化(Culture)一詞的歷史語意有過詳細探討。他提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Culture)在所有早期的用法裡,是一個表示過程(Process)的名詞,意指對某物的照料,基本上是對某種農作物或動物的照料。從十六世紀初,「照料動植物的成長」之意涵,被延伸為「人類發展的歷程」。直到十八世紀末期與十九世紀初期,除原初的農業意涵外,這其實就是文化的主要意涵。

由此,相信讀者們可以了解到,文化(Culture)一詞其最核心的意義其實就是「對人類發展歷程的過程演變史」。如此,見證了數百年來無數府城先民生活經歷、生離死別、逝者與生者記憶的南山公墓,又怎麼會算不上是一塊值得我們好好保存的文化遺址呢?

然而,握有公權力及宣傳工具的政府及政治人物們,卻透過傳播媒介告訴人民,該地需要被整治與開發,如此地方才會繁榮,居民生活品質才得以提升。此不正如同傳播批判理論中所提到的,「媒介被視為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環,最終的控制權則逐漸集中在壟斷的公權力與資本利益手中」,人民的思想、言說及行動,也就在這個資本結構下的台灣民主社會,被逐漸涵化(Cultivated)為與主流意見相符合了。

如此,我們又怎能將真正的民主,落實至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中,並進而保障每一個主體的批判精神與力量,在這個利益需求氾濫的時代裡,留存住一個,隔絕於資本利益運作之外,受保護的異質地方呢?

*作者為自由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