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消逝中的府城記憶面貌—南山公墓與台南印象歷史

2019-07-21 05:20

? 人氣

就如同英國哲學家柯靈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曾在其著名歷史哲學著作《歷史的理念》中所提及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類渴望了解萬物,也渴望了解自己。不了解人本身,人對其他事物的了解必無法完整。因為了解某一事物,但卻不知道自己,了解此一事物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自我了解對於人類而言不僅有其價值,亦有其重要性。這價值與重要性不只針對人類而已,而且也是批判其他知識或是使其他知識具有紮實根基的先決條件。

歷史作為人類了解自身最重要的基礎根源,記憶作為個體中介於群體之間最重要的根本媒介,如果要依照它們最真實的面貌來認識它們,空間歷史遺跡的景象就必然不可缺少。歷史既出現於時間,也停頓於空間,位於台南市南區的南山公墓,承載的絕不只是所謂台南「歷史名人」的記憶與墓碑而已,其更為重要的是它保存了無數府城人對於其家族歷史過往真實記憶的歷史景象空間,而這不正也是活於當下的我們見證與捕捉流逝過往歷史的最佳媒介嗎?

英國博物學家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哲學家柯林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認為,自我了解對於人類而言不僅有其價值,亦有其重要性。這價值與重要性不只針對人類而已,而且也是批判其他知識或是使其他知識具有紮實根基的先決條件。(取自維基百科)

多向度的府城:關係空間下的異質地方

歷史塑造了空間,但歷史卻也同樣被空間所塑造。歷史空間作為歷史的產物,其承載的絕不僅是純粹物質性的地理疆域,而是還包含了豐富精神情感的感性心靈所在。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曾在其地理學名著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中提到:

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絕對的(absolute),它就成為一個「物自身」(thing in itself),有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存在。於是,空間擁有一種結構,我們可以用來替現象分類歸位或是賦予個性。相對的(relative)空間觀則認為,空間應理解為物體之間的關係,其存在只是因為物體存在且彼此相關。有另一種意義的相對空間觀,而我決定稱之為關係空間(relational space)——依照萊布尼茲(Leibniz)的方式,空間被認為包含在物體之中,亦即一個物體只有在它自身之中包含且呈現了與其他物體的關係時,這個物體才存在。

在某個空間點上的事物或發生過的事件,絕對無法僅僅訴諸於那個點上存在的事物來理解,它必定還取決於環繞著那個點的其他一切事物。而也就是那其他的一切事物與該空間的關係,決定了這個空間點的性質,以及生活其中人們對於此關係空間場域的社會構成連結所在。

當一個政府對於社會的治理愈是理性、技術性和工具性時,就愈難以想像被該政府治理社會中的城市(或生活其中的人們)如何才能夠打破其管理規劃的從屬狀態並進而獲取自身的解放。當我們的政府對於都市的想像建立在效益之上時,當我們的社會將對於自身都市的集體記憶主導權轉移至國家權力的支配時,我們又還能保有什麼歷史文化資產?我們所建構的空間,又怎麼才能具有歷史、記憶與生活的向度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