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伯告訴你不要再滑臉書了,拿掉名片後的你剩下什麼?閱讀培養專業同時養大公司名氣!

2019-07-18 10:30

? 人氣

培養個人專業時並經營公司品牌。

培養個人專業時並經營公司品牌。

在企業面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年代,身為一個求職者所面臨到的職缺競爭也是愈來愈激烈,不只要跟國內的人才競爭,也要與來自海內外的國際化人才相抗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如何讓自己能夠脫穎而出「被看見」,變成這時代的顯學,愈來愈多上班族在討論與研究「個人品牌」的經營。但究竟所謂的「個人品牌經營」是什麼意思?又該怎麼衡量自己是否有必要建立個人品牌呢?

在討論為何要建立個人品牌前,我們先來看做得好的「個人品牌」是什麼樣貌?是指公司內部的人氣王?還是在外走跳的知名意見領袖?

Amazon 的執行長 Jeff Bezos 曾說:你的品牌是指,當你離開現在這個地方時,別人會談論的你。
“Your brand is what people say about you after you leave the room.”

從上述衍伸來看「個人品牌」是一種別人對我們的「感覺」,而以「職場」來說,就是「專業度」和「信任度」。一個好的「個人品牌」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專業被看見、被認可,而這部分要呈現的重點在於「工作專業」,因此,說得比較明確點,其實真正要建立的是「個人職場品牌」。

然而如何在職場上塑造具備專業度與信任度的「個人職場品牌」呢?其實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個人職場品牌,而是要先做好「公司品牌」。

讓我們回想當初是先知道生產 iPhone 手機的公司是 Apple 蘋果電腦,還是先知道發想 iPhone 手機的是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的呢? 是先知道有個知名的社交平台叫做 Facebook 並開始註冊使用,還是先知道這個社交平台的執行長馬克.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又或者我們可能知道現在微軟 (Microsoft) 的執行長是薩提亞・那德拉 (Satya Nadella),但我們知道在薩提亞之前,比爾蓋茲 (Bill Gates) 之後的執行長是誰嗎?

為何我們不記得甚至沒有印象呢?因為「公司品牌」比個人品牌更有影響力。

過去很多職場前輩們一再提醒職場上的我們,當「拿掉名片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為何要強調拿掉名片?因為名片上代表的是公司品牌與職稱,然而這些都是外人在初識我們時,對我們的評斷標準。在一間知名優秀的企業,仿佛是比一間較不知名的企業厲害;擔任某新創公司的執行長,聽起來不一定有比科技大廠的副總還要更被人欽佩(好,我們都知道有特例,但先別用特例來檢視這篇文章)。這些評斷標準可能很不公平,但這就是職場上一般人會有的觀點(或盲點)。

因此,與其先培養自己的個人職場品牌,何不同時培養公司品牌?

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品牌曝光時相當有用,與一個知名的品牌合作,最能同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幫公司經營「公司品牌」的時候,也同時間幫自己增加了曝光與知名度。以下和大家分享兩個打造「個人職場品牌」時,能夠同時幫公司與自己建立品牌的心法:

一:培養並傳達自己的專業形象

A. 持續不斷精進自己的邏輯能力

學習是無止境的事情,當養成分享習慣時,會逼迫自己提早擔憂「自己寫的內容是否夠客觀?」、「觀點分析是否夠廣?」、「傳播的專業是否已過時或是現在社會所需?」、「如何讓自己的內容更有說服力?」

例如:多閱讀部落格、Medium、LinkedIn 上的推薦文章(不建議從 Facebook,因為大多數人在臉書的分享方式比較聊天形式),一開始先分析及效仿優質部落客的寫作方式,並記錄受大家關注的主題及文章呈現方式。撰寫學習紀錄也是一種寫作方式,把自己正在學習或是有興趣的主題,在吸收之後轉換為自己的文字書寫出來。也可以自己試著撰寫同篇主題的文章看看,看自己在這個主題上的邏輯安排與內容規劃會有哪些差異,或是這些差異對於讀者來說是否有比較好理解等等。

若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可以寫好後先給身邊親近的朋友看(或是找個同樣也想經營個人職場品牌的朋友一起努力),請教他們的意見並且微調整後再發佈。但也不要給太多人看,不然太多意見反而會讓自己更無所適從。長期下來,提醒自己多閱讀、多獲取新知,對邏輯方面也是很好的訓練,如何把自己所學所知,系統化清楚地讓大家了解,需要一定的「邏輯」能力,而透過文字的分享是個很好的訓練。

B. 持續不斷地分享經驗 

或許一開始分享相關經驗時的反應不大,但是沒有任何人是一蹴可幾的。美國網紅始祖同時也是社群經營大神的蓋瑞.范納洽 (Gary Vaynerchuk) 在其新書《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中也分享過,一開始大家的內容都不會很好,若我們能持續經年累月的努力,主動多觀察、多寫、多分享,產品跟內容就會愈來愈好。

「分享」能力的養成,對於在職場上要向上級報告、橫向或向下傳達資訊都是很重要的軟性技能 (soft skills),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用人主管希望招募「具備良好表達與溝通能力」的主管人才。

二:以自己的專業中立強調公司優勢

將產品服務推廣給用戶時,首先需要分析並深度瞭解自家產品服務能解決市場什麼痛點,以及目標用戶會有哪些需求。通常如果一開始就直接推廣介紹自家公司及產品,一般人會覺得不具吸引力、不想聽下去,覺得被推銷或只是業配而無法接受。

如果一開始分享「中立」或「客觀」的相關資訊,比較能獲得信任感,接著再進一步做推廣。

另外一項優勢是每個產業或是客戶族群都有許多的商業機會,因此若培養自身對現有市場以及用戶們的瞭解與認識,這將是就算離開現有的公司及崗位也能帶著走的競爭優勢與重要資源。當然有機會時,公司有很棒的功能上線或是新聞稿露出,可以適時的在社群媒體(例如 LinkedIn)上宣傳,幫公司增加知名度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一間很棒的公司任職!

前任奇異 (GE) 執行長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在其經典的管理書籍《Winning 致勝》中曾提過「公司如果好,是所有員工受惠」。

若想建立好的「個人職場品牌」,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從現任雇主以及未來雇主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表現。一個願意自己精進專業知識的人才,對公司是很珍貴的事情,也代表我們吸引著一群潛在客戶。而對未來雇主而言,這個員工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同時,也為了公司有更好的表現而努力著,公司也會願意協助、甚至適時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讓公司與我們都能擁有更好的品牌名聲。

最後,在建立「個人職場品牌」之前,除非是個人工作者,不然要在職場上有更好的表現,必須先站在「雇主」的角度思考「公司品牌」的重要,再來經營「個人職場品牌」。在協助公司品牌建立與推廣的同時幫自己加分才是最有效的雙贏方式。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GiGi,兩個 G 都要大寫的品牌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