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讓記者全部變豬頭的史上最強記者會!

2016-08-01 06:50

? 人氣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左)和勞動部長郭芳昱(右),7月30日間一場臨時記者會,讓「七休一」政策愈轉愈混亂。(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左)和勞動部長郭芳昱(右),7月30日間一場臨時記者會,讓「七休一」政策愈轉愈混亂。(行政院官網)

小英總統早在競選期間就宣示,當選後將是「最會溝通的政府」。然而,一場「七休一」記者會就把這塊金字招牌砸得粉碎...在這個面對面而且有各種視聽媒體輔助的溝通場合,居然讓一堆記者都誤解記者會主題,然後被打臉成豬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看有多嚴重吧!Yahoo奇摩在晚間八點多就貼上「暫緩2個月」的新聞,其他媒體也很快的在即時新聞中發佈,包括中時的「暫緩2個月實施」、聯合的「延兩個月上路」,自由的「延至10月1日上路」、蘋果的「政策大轉彎...延後至10/1上路」等等。電子媒體當然不落人後,TVBS報導「急煞車...10月再上路」、東森指出「先按暫停...延後2個月」,民視則在「快新聞」跑馬燈當中顯示「延至10/1上路」!

結果呢?在眾家媒體記者發稿完畢、鳴金收兵的深夜,勞動部長郭芳煜卻跳出來聲明「沒有暫緩,更沒有轉彎」。這下可好,電子媒體播出去就不可能收回,平面媒體則進了印刷廠,撤稿換稿茲事體大...結果當然是「假消息滿天飛」,例如中時就至少出現兩條:「勞工7休1新制,延後2個月實施」以及「7休1急煞車,客運8月不減班」!

然而,即使郭芳煜已經跳出來打臉澄清,媒體記者顯然並不認為自己搞錯。例如,第二天中央社還是發出「7休1延後2個月,朝野各有解讀」的新聞稿,而民視也上了「7休1延後,客運業不減班」的新聞。那麼,到底是怎麼啦?難不成台灣已經理盲到連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都無法存在?

勞動部長郭芳煜(甘岱民攝)
勞動部長郭芳煜讓「七休一」政策愈轉愈講不清楚。(資料照/甘岱民攝)

執政團隊不是只有小英和林全

平心而論,以小英和林全的搭配而言,「最會溝通的政府」並非不切實際的期許。小英雖然無法舌燦蓮花、反黑為白,但其冷靜沈穩少有其匹,發言內容當然不足以令不同立場的民眾全部滿意,但也挑不出什麼重大的原則性錯誤。林全就不用說了,早在執教時期就是廣受各界歡迎的名嘴,一場精心策劃的演講可以讓聽眾連續捧腹大笑兩小時!

但執政團隊不是只有小英和林全!從開始宣布閣員人選之後就不斷出現的「自走砲」,到上任之後持續出現的「髮夾彎」,都顯示執政團隊內部的溝通大有問題。若中國時報的報導屬實,林全因為知道勞動部「廢除排班彈性後才發現漏洞百出」而「驚呆了」,則這次召開跨部會「七休一」會議,顯然只是幫執政團隊內部溝通不良擦屁股!

更糟的是,這場記者會證明,以訊息是否正確傳達而言,至少勞動部長郭芳煜在對外溝通上也是一無是處!我們不能期待執政團隊能夠靠溝通解決意識型態對立、勞資衝突等問題,因為其間涉及太多原則性衝突,雙方都不太可能讓步。但除非是刻意扭曲事實以達成某種目的,否則任何溝通最起碼的要求都是正確,而且以民眾的立場而言,讓我們獲得正確的訊息,應該是最謙卑的要求吧!

郭芳煜並不是唯一不擅對外溝通的高官。理應最擅長對外溝通的行政院發言人,卻在兩個月內出現兩次重大失措(美國白宮或國務院發言人也難免失言,但不會每月撞牆一次),先是莫名其妙的以「生活品質」和「避免獨家」為由,宣稱「不再個別回應媒體的詢問」,然後是針對赴太平島漁民痛批「主權將蕩然無存」。其他閣員零星的失格演出也不少,其中最誇張的當然是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爆粗口所言:要你們配合開個會你們他媽的就這樣,這像什麼話!

我們對於「誰是人才」的判斷力很差

實際上,雖然執政團隊曾經蒙受「又老又藍」的批評,但並不像提名司法院正副院長那麼有爭議。以童振源為例,自立晚報曾經指出他「出身政大學界,學識好,形象佳,早被外界看好...」。換言之,這些高官過去展現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相當能幹的!那麼為什麼上任後老是出錯呢?

問題在於,小英和林全挑選執政團隊時,必定和我們一樣是依賴片面的言行來判斷,而這種做法出錯的可能性非常高。以親密伴侶而言,既有研究顯示我們普遍無法正確瞭解對方的感受,不論是關於彼此的親密與關懷的程度,是否受到公平對待、還是享受性生活的程度,評估準確度(學術上稱為「解釋能力」)都低於兩成,而且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推己及人」而「誤打誤撞」。

無法瞭解別人的感受也就算了,我們對別人能力的評估也是慘不忍睹。有關員工甄選的研究發現,不論是主管有系統的面談或隨興的聊天,現職員工的觀察評估,還是要當事人做一些事情讓幾個專家綜合評斷,在預測當事人任職後工作表現上,都還比不上業界普遍不採納的智力測驗!

對於任職後工作表現的研究發現同樣難看。不論使用的考核項目是工作知識、品質、生產力、與努力程度,或者是溝通、領導、行政、與合作等能力,實際出來的數字根本混成一團無法區分(學術上稱為「區隔效度不足」)...證明我們是用少數特徵或整體印象來評估一個人的表現(學術上稱為「光環效應」)。

這些研究發現針對的是伴侶、同事等「熟人」,結果都這麼荒唐,那麼我們對於只能偶爾直接或間接接觸的黨政要員,能夠正確的判斷其施政能力嗎?答案是當然不能!過去對「陌生人」的研究顯示,只是短暫觀察其言行資訊,對於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助益有限,準確度不超過兩成五(多屬研判個性與智力,並非研判工作能力),而且資訊長度從30秒到5分鐘都沒差!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30日於行政院會後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的發言也常給蔡政府找麻煩。(資料照/顏麟宇攝)

沒找到能幹的人,收了幾個「正常人」也就罷了,最令人擔心的是可能讓一些「怪胎」進入執政團隊。舉例而言,自我感覺良好的馬英九和柯文哲,目前聲望雖然不理想,但別忘了他們當初可都是高票當選的。雖然原因尚無定論,但學界早就知道,自戀的人通常比較受歡迎,而且比較容易升官。這其間,他們自己虛榮一下也就罷了,最怕的是展現出自戀當中的某些負面特質,包括剝削慾(誤導視聽操縱他人),以及認為自己理應享有特權(渴求尊重與權力)等等,因為這種個性的人通常都比較欠缺同理心!

傾聽內心的聲音比較重要

這只是舉例,並不是指稱童振源、郭芳煜等人自戀。許許多多的因素會影響到我們對其他人的評斷,例如外貌、聲音、年齡、性別、族群、以及接觸頻率、彼此關係等等,而我們通常並不知道自己出現這類的扭曲。

比較可行的解決之道是在各種線索中「傾聽對方的心聲」。以政府單位而言,出任公職的可能動機很多,每年那數萬參加高普考的民眾,大多應該是衝著遠優於民間的薪資福利和工作保障。但以政務官而言,則理應符合學界對於「公職服務動機」的詮釋:尊重公領域的人與事,盡忠職守維護公眾利益與社會正義,並維持對民眾的熱情和犧牲奉獻的精神!

舉例而言,當童振源提到「生活品質」之際,我判斷他純粹只是不想這麼累,想要官位但缺乏對民眾的熱情和犧牲奉獻的精神。理由很簡單,眾所周知府院高官都是「24小時全年無休」,怕熱又愛進廚房,還需要其他解釋嗎?至於「避免獨家」則顯然只是託詞,任何稍具溝通素養和道德感的發言人都不會給獨家!

同理,當媒體指出勞動部沒有公開討論就敲定「七休一」之際,我的解讀是郭芳煜應該並不尊重公領域的人與事,只是想藉職權之便貫徹其政治路線(不論是自己或上司的路線),否則不會做出這麼莽撞,可能讓許多行業與民眾深感困擾,而且過程完全不符合既有生活經驗和理性邏輯的決定。

這些是有關評斷他人的基本知識。我們不可能跟每個評估對象朝夕相處,難免必須依賴有限的資訊來做初步推斷,但切記不要從此就把對方「固定」在某個類別中,而是應該在每次接觸到對方的資訊時,重新加以比對確認。

我不認識童振源和郭芳煜,也不在記者會現場,沒有足夠的資訊推敲這兩人為何撞牆。但我原先對他們毫無意見,如今卻把他們放在「不適任」那一邊,不論是深層心態或表面言行都顯得不適任。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論斷,但你應該持續運用這個原則來評斷所有的人...包括你最深愛、最景仰的人!

*作者為前程文化事業公司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