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鄧小平》選摘(2)

2016-08-12 05:40

? 人氣

卡爾馬克斯
馬克斯所著《資本論》第一卷中,有一位資本家剝削八位工人的故事,鄧小平對此巧秒詮釋:如果馬克斯準確指明是8名工人,那麼雇用7名勞工的人就不算資本家。中共高層至此開放不超過7位員工以上的經濟個體戶。(取自網路)

鄧小平很快為此新方法披上中國特有的形式。他表示在二十世紀結束前,中國還無法成為福利國家,但是能達成小康階段。鄧小平視此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我們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鄧小平跟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解釋:「而是『小康之家』。」即使中國拚命往前衝,他解釋著到世紀末時,人均國民生產毛額「與西方相比也還是很低」且「還是像之前一樣落後」。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也就是小康之說是明智之舉。他把中國落後的社會主義建立在「傳統民族價值」體系之中,因為小康的概念根源自孔子的教誨。這使得鄧小平能吸引華僑回國貢獻中國的現代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開放僑資、外資  成立經濟特區

鄧小平提議允許這些個體戶連同那些在一九五○年代被剝奪財富的前商人與前工業家,在中國境內建立企業。吸引華僑資金對中國社會主義比較不具威脅,因為「絕大多數華僑都是帶著愛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祖國這個願望來的,與純粹的外國投資不同」。而且他贊成與真正的外國人建立起合股公司,強調「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我認為應該堅持」。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中央委員會與國務院甚至通過一份決議案,要在廣東省(鄰近香港的)深圳、(緊靠澳門的)珠海和汕頭以及福建省的廈門建立起實驗性質的特區。建立這四個區域以吸引願意在中國建構新工廠企業,或投資中國現有企業的華僑與外國人前來投資。最初嚴格限制外資或合資企業的生產品只能出口,且必須依據市場法規營運。總而言之,建立專區作為中國依舊處於社會主義經濟下的市場飛地。這四個特區與中國其他地區的邊界有著層層警衛,保護程度完全不下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邊界管制。

鄧小平強烈支持設立這些新特區,也是由他建議定名的,讓人想起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所掌控的「陝甘寧特區政府」(譯註一)。然而這樣的類比有著嚴重缺陷,戰時特區與現今的特區就算有相同之點也是極少。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啟動專區;一九八○年五月,在陳雲的建議下,它們重新更名為「經濟特區」(S E Z)。陳雲非常擔心部分人士或許會納悶,中國共產黨是否會試圖在國內許多地方引進特殊的政治安排。鄧小平不反對在名稱上變化,如同他也不支持在中國進行政治變革。

譯註一: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陝甘寧邊區政府;一九五○年六月取消。但一九三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八年一月改稱「陝甘寧特區政府」。

 

鄧小平書封
鄧小平:人生革命》兩位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左)、梁思文(Steven I. Levine,右)與書封。

 

*本文選自聯經出版《鄧小平:革命人生》,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為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著有《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等多項著作。

譯者梁思文(Steven I. Levine),為美國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莫林‧曼斯菲爾德及邁克‧曼斯菲爾德中心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博士。出版多本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與韓德 (Micheal H.Hunt)合著的《弧形帝國:美國在亞洲的戰爭,從菲律賓到越南》(Arc of Empire: America's Wars in Asia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Vietna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