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2019-07-21 05:50

? 人氣

作者分享,老子提示我們,要瞭解人生的常道,並形成習慣。常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等人瞭解了,就直接順著去做。圖為老子。(資料照,取自網路)

作者分享,老子提示我們,要瞭解人生的常道,並形成習慣。常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等人瞭解了,就直接順著去做。圖為老子。(資料照,取自網路)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譯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下萬物有一個本源,就以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

既然明白了天地萬物的母體,就可瞭解由這個母體創生出來的「子」——天地萬物了;既然瞭解天地萬物,再返回守住天地萬物之母的道,一輩子就不會有危險。

塞住情欲的孔道,關閉情欲的門徑,終身就不會有憂勞;開啟情欲的孔道,助長情欲的完成,終身不可救藥。

發現細小,稱為啟明;持守柔弱,稱為堅強。

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作形成了習慣的常道。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有一個本源,就以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天下有始」,這和《易經》乾卦「萬物資始」的意思類似。「以為天下母」,有了乾卦就有坤卦,有了天就有地。用上帝造人的說法,先有了亞當,後有夏娃,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然後就繁衍了人類。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既然明白了天地萬物之母,就可瞭解由這個母體創生出來的「子」——天地萬物了;既然瞭解天地萬物,再返回守住天地萬物之母的道,一輩子就不會有危險。道是萬物的本源,必先於萬物而存在,所以稱為「始」。從作用上來說,道能創生天地萬物,所以,又可稱為「母」。「子」是母生出來的,這裡指萬物。如果我們能瞭解萬物的根源——母,就容易瞭解「母」所創生出來的東西。

譬如文化基因,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要瞭解一種文化的源頭,就必須弄明白這種文化最古老的經典,因為不同的文化母體,生髮出不同的文化種子,其成長形態也一定有它的特色,那個特色叫「獨特性」。從個人來講,即每個人都不一樣;從民族來講,每個民族的特點都不一樣;從企業來講,每個企業的文化都不一樣。中國文化有其獨特性,西方文化有其獨特性,其源頭各不一樣。

母是本,子是末,得母知子,就是執本禦末。所以,既然懂得了道的根本,就還要回去,守住那個源頭,掌握那個根本。正如第十四章,老子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為什麼說中國文化先秦那一段特別重要?因為當時思想發展確實很自由,各家思想精彩紛呈,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多原創性的思想從那時闡發出來,而不像到了秦朝以後,君權專制而使思想受到壓制。早年,外國人研究漢學,還有中國學者反省,一致認為,中國到漢朝以後就沒有思想了。因為漢朝以後的思想都替帝王服務了。原創性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講完了,確實是如此。

春秋後期形勢圖。(圖/澎湃新聞提供)
作者指出,原創性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講完了。圖為春秋後期。(資料照,澎湃新聞提供)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堵塞住情欲的孔道,關閉情欲的門徑,終身就不會有憂勞。「塞」,堵塞。「兌」,指耳目口鼻等一切的開竅孔。「門」,門徑。「勤」,憂勞。《易經》中有一個兌卦,兌卦就象徵情欲的開竅口。喜、怒、哀、懼、愛、惡、欲都要通過開竅孔發出來。人的竅是專門給自己找麻煩的,所以,兌卦有毀折之象。「塞其兌,閉其門」就說明,人不要亂講話,不要縱欲。「塞其兌」就是要讓人止欲修行。但是要做到止欲是很難的,人之欲壑難填如精衛填海。所以,先哲們還是強調人要懲忿窒欲,不去壓抑情欲,而是讓情欲有節制。

「閉其門」就如《易經》坤卦的「含章括囊」和節卦的「不出戶庭」,低調內斂,才會少惹禍。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開啟情欲的孔道,助長情欲的完成,終身都不可救藥。「濟」,助長。人如果讓自己的欲望完全不受任何節制,譬如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樣的人「終身不可救藥」。

道家強調無為而治,清新自在就好。善於為道的人,就能做到節欲,做事也是很雍容的。他終生好像都沒有很用力在做事情,更不會咬牙切齒、夙興夜寐地幹。他做什麼事,談笑自如,從容輕鬆,就像庖丁解牛般,最後把牛豁然肢解了,所使用的刀子還不鈍。這是道家大不一樣的地方。

這就是「終身不勤」。沒有看到他很辛苦,但是,他把事情處理得周到圓滿。我們看,一旦掌握住做事情順自然的竅門,做起事來哪有那麼多煩惱呢!有一些人屬於工作狂的,因為他受欲望所驅使,想追求大的業績,天天跑斷腿,也沒有辦法解脫。

20190627-老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道家思想中強調無為而治,清新自在就好。善於為道的人,就能做到節欲,做事也是很雍容的。(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發現細小,稱為啟明;持守柔弱,稱為堅強。「小」,隱微的意思。知機察微就是「見小」。小的事物順著情勢的發展一定會變大,如果要處理就要趁早下手,否則,等到發展壯大的時候,你才去處理,就來不及了。

就如《易經》坤卦初爻所說的「履霜堅冰至」,「履霜」相對於「堅冰」來說就是「小」,只有「見小」才能明「履霜」之後的「堅冰」之禍。還有如乾卦的初爻「潛龍」是「小」,五爻「飛龍」就變「大」了,如果到了上爻「亢龍」就已經回不去了。所以,對個人的智慧來講,自知之明就是「見小」,我們要做到複卦的「小而辨於物」,才可探知核心的真相。

「守柔曰強」,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守柔才是真正的強,才是最後的強。守柔的好處也可能是,由於人家逼你堅持到最後,一旦陰極轉陽,就無堅不摧了。韓信守柔,沒有跟小太保鬥氣,最後做了大將軍。張良守柔,所以得到黃石公給的太公兵法。勾踐守柔,最後就能複國。

下面,老子又告訴我們光與明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用其光,複歸其明」,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一個東西為什麼能發光呢?因為有明。換句話說,「明」是「光」的體,「光」是「明」的用。就如乾卦是明,坤卦是光。乾卦為什麼有明呢?因為「大明終始」,到坤卦的時候,乾卦的明就發了光,即「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無遺身殃」,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人只要掌握到核心的智慧,這一輩子都沒有問題,即做什麼都能成功,不會給自己帶來災殃與後患。有人拼命幹了一輩子,完全違反道家這一套原則,囂張跋扈,就算自己這一輩子不出事,到他兒子或者到他孫子時,一定會出事。這就叫「遺其身殃」,報在子孫。

《易經》說「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後遺症很嚴重。朱元璋開國時期,為保子孫基業,大殺功臣,致使國家幾無獨撐朝局之大臣,明朝也沒幾個好皇帝,一代比一代昏庸。

「是謂習常」,這就叫作形成了習慣的常道。這句話是這一章最後的結論,老子提示我們,要瞭解人生的常道,並形成習慣。常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等人瞭解了,就直接順著去做。做久了,習慣成自然。我們要把常道慢慢變成我們一種習慣,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運用常道、順從常道。用這個理念來修習,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古人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人如果從小養成好習慣,那些品德就如自己的天性一樣。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節選自《新道德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