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人間正道是滄桑─《孫子兵法》的全勝思想

2019-07-14 05:50

? 人氣

富國才能強兵,軍力須與國力相稱,一味窮兵黷武、竭澤而漁,必致傾覆衰亡。冷戰時代結束,蘇聯崩潰瓦解,美國不戰而勝,即為顯例。以此類推,若不改弦更張,勢必不可能長治久安。國力軍力的積累,就像澤中蓄水,無法馬虎取巧,厚實積至高處,自然具備威懾震撼的打擊力。這時,再以壓倒性優勢伐謀伐交,即可獲得安國全軍之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伐謀伐交的設想,也見於《九地第十一》的字裡行間:「衢地則合交……衢地,吾將固其結……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九地篇》中又稱:「夫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王霸之兵,是有稱霸實力而不稱霸卻據以推行王道的國家軍隊,一旦為維持國際和平秩序而戰,天下莫能敢當。挑釁而受制裁的國家其城可拔,其國可隳。今日聯合國的維和部隊,若能名符其實,就是這種王霸之兵理想的實現。

《孫子》十三篇的思想一以貫之,為了保存己方資源,《作戰第二》主張「因糧於敵「,取敵之利,到《用間第十三》就成了鄉間、內間與反間的運用:「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吸收敵方在朝在野的人員,以及專業間諜轉為己用,五種間諜中,倒有三種是「因間于敵「,全敵為上,破敵次之,孰曰不宜?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節選自《夏學論集》(壹),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