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人間正道是滄桑─《孫子兵法》的全勝思想

2019-07-14 05:50

? 人氣

百戰百勝是一般所謂的大獲全勝、保持不敗紀錄,不戰而屈人之兵、化干戈為玉帛,才是孫子全勝思想的真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取自網路)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想不用硬碰硬的武力衝突解決紛爭,就得蓄謀素定、縱橫捭闔,以政治智慧及外交談判施壓,使敵人順從屈服。全勝仍然是爭,為權衡整體利害、顧全大局的不爭之爭,而深刻瞭解敵我虛實強弱及心理狀態,是伐謀伐交的先決條件,故而本篇末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地形第十》由戰場地形的分析分析,又論證知彼知己之外,還得瞭解周遭環境才可確保勝利,篇末得出更周延的結論:「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如此,全勝思想除了全己全敵外,還可延伸到全天全地。在今日就是儘量不要破壞自然的生態環境,否則引發生態災難,人類全體都難存活。

《火攻第十二》末提醒世之爭戰者,有稱:「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複喜,慍可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古代以刀戈箭矛等冷兵器作戰,如赤壁之戰用火攻已有極大的殺傷力,慘酷而無人道。今日的核武器及生化戰劑等大規模殺傷武器,威力遠遠過之,任何狀況下都應絕對禁止使用,以免人類與自然環境都不能複育複生。冷戰時期所謂的MAD(相互確保摧毀戰略),保證互相毀滅,不是瘋狂是什麼?

諸葛亮(左)與孫權(赤壁劇照/IMDb)
作者指出,赤壁之戰用火攻已有極大的殺傷力,慘酷而無人道。圖為諸葛亮(左)與孫權(右)(資料照,赤壁劇照)

另外,全天全地還可以延伸至保全歷史文物和古跡,這些珍貴的文明遺產一旦毀于戰火,永遠無法複建,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炮火摧毀大佛雕像之事,必須予以嚴重譴責。這不止是安國全軍,而是安天安地安人類的廿一世紀的全勝思維,是《孫子》精義的活學活用與發揚光大。

當然,企求全勝而保全那麼多資源,必須先有強大的自保實力,故而《形篇第四》稱:「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進而揭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言:「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欲事先經營必勝不敗的形勢,就得厚植綜合國力,以轉為強大的嚇阻軍力,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形篇》篇末的總結特別重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一連好幾個「稱」字,「稱」為稱量比較、結構勻稱之意。「稱生勝」,誰的綜合國力發展較均衡,結構較結實,就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最後勝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